MySQL,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其高效、可靠和易于使用的特性深受开发者和企业的青睐。本文将深入探讨MySQL的存储模型和数据读写机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强大的数据库工具。
一、MySQL的存储模型
MySQL采用两种主要的存储模式:InnoDB和MyISAM。
-
InnoDB
InnoDB是MySQL的默认存储引擎(从MySQL 8.0版本开始)。它支持ACID事务,确保数据完整性;采用行级锁,仅锁定受影响的行,减少并发请求的冲突;支持外键约束和触发器,维护表之间的关系完整性。InnoDB优化了多线程并发访问,适用于需要数据完整性和高并发的应用程序。
-
MyISAM
MyISAM在MySQL 8.0之前的版本中是默认存储引擎。它对于读取密集型操作表现优异,但采用表级锁,访问整个表时需要获取锁,可能导致并发问题。MyISAM不支持事务和外键约束,数据完整性依赖于应用程序。因此,它适用于优先考虑读取性能且不涉及并发问题或事务的应用程序。
二、数据在磁盘上的存储
MySQL的数据最终都是存储在磁盘文件里的。在物理层面,表对应的是表空间的概念,即磁盘文件里存放着数据。
-
数据区与数据页
磁盘文件里的数据被拆分为一个一个的数据区(extent)分组,每个extent组中包含多个extent,每个extent里包含多个数据页,每个数据页里包含了一行一行的数据。InnoDB存储引擎引入了数据页的概念,具体就是把数据组织成一页一页的结构,每页大小为16KB。这样每次加载磁盘的数据到内存时,至少加载一页数据,甚至会通过预读机制加载多页数据。
-
行格式与变长字段
在compact行存储格式下,每一行实际存储时,除了每个字段的值以外,还包含一些额外的信息,如变长字段长度列表、NULL值列表和数据头等。变长字段(如VARCHAR类型)在磁盘中的存储需要引入变长字段列表,以解决标记和分隔符的问题。同时,NULL值在磁盘上并不是通过字符串来存储的,而是通过bit位来存储的。
三、数据读写机制
-
数据读写流程
当MySQL要读取或写入数据时,首先会把磁盘上的数据页加载到内存的buffer pool的缓存页里。然后,所有的增删查改操作都是针对缓存页里的数据来执行的。对于更新操作,MySQL会先更新内存中的数据,并写入redo日志,最后通过后台线程不定时刷新内存里的数据到磁盘文件。这种方式可以确保每个更新请求都更新内存,并且顺序写日志文件的性能远高于随机写磁盘文件的性能。
-
数据页的选择与加载
在执行插入操作时,MySQL会根据要插入的表找到对应的表空间,然后定位到磁盘文件。接着,从磁盘文件中找到一个extent组、一个extent,并从中选择一个数据页。这个数据页可能是空的,也可能是已经包含了一些数据行。然后,将这个数据页从磁盘里完整加载出来,放入buffer pool的缓存页里。
-
数据的刷新与写入
对于被更新过的缓存页,MySQL会将其加入flush链表,并更新它在LRU链表里的位置。后台线程会负责将这些缓存页刷入磁盘。由于一个数据页的大小是固定的,所以刷写时只需选择好固定的一段位置的数据,直接把缓存页的数据写回去即可覆盖原来的数据。
四、总结
MySQL的存储模型和数据读写机制是其高效、可靠和易于使用的基础。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维护和优化数据库,从而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和可靠性。无论是在个人项目还是企业级应用中,MySQL都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值得深入学习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