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尧图网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 > 【leetcode练习·二叉树拓展】快速排序详解及应用

【leetcode练习·二叉树拓展】快速排序详解及应用

2025/2/4 17:01:21 来源:https://blog.csdn.net/Captain823Jack/article/details/145433591  浏览:    关键词:【leetcode练习·二叉树拓展】快速排序详解及应用

本文参考labuladong算法笔记[拓展:快速排序详解及应用 | labuladong 的算法笔记]

1、算法思路

首先我们看一下快速排序的代码框架:

def sort(nums: List[int], lo: int, hi: int):if lo >= hi:return# 对 nums[lo..hi] 进行切分# 使得 nums[lo..p-1] <= nums[p] < nums[p+1..hi]p = partition(nums, lo, hi)# 去左右子数组进行切分sort(nums, lo, p - 1)sort(nums, p + 1, hi)

其实你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快速排序就是一个二叉树的前序遍历

# 二叉树遍历框架
def traverse(root: TreeNode):if not root:return# 前序位置print(root.val)traverse(root.left)traverse(root.right)

另外,前文 归并排序详解 用一句话总结了归并排序:先把左半边数组排好序,再把右半边数组排好序,然后把两半数组合并。

同时我提了一个问题,让你一句话总结快速排序,这里说一下我的答案:

快速排序是先将一个元素排好序,然后再将剩下的元素排好序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快速排序的核心无疑是 partition 函数, partition 函数的作用是在 nums[lo..hi] 中寻找一个切分点 p,通过交换元素使得 nums[lo..p-1] 都小于等于 nums[p],且 nums[p+1..hi] 都大于 nums[p]

一个元素左边的元素都比它小,右边的元素都比它大,啥意思?不就是它自己已经被放到正确的位置上了吗?

所以 partition 函数干的事情,其实就是把 nums[p] 这个元素排好序了。

一个元素被排好序了,然后呢?你再把剩下的元素排好序不就得了。

剩下的元素有哪些?左边一坨,右边一坨,去吧,对子数组进行递归,用 partition 函数把剩下的元素也排好序。

从二叉树的视角,我们可以把子数组 nums[lo..hi] 理解成二叉树节点上的值,sort 函数理解成二叉树的遍历函数

参照二叉树的前序遍历顺序,快速排序的运行过程如下 GIF:

你注意最后形成的这棵二叉树是什么?是一棵二叉搜索树:

这应该不难理解吧,因为 partition 函数每次都将数组切分成左小右大两部分,恰好和二叉搜索树左小右大的特性吻合。

你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快速排序的过程是一个构造二叉搜索树的过程

但谈到二叉搜索树的构造,那就不得不说二叉搜索树不平衡的极端情况,极端情况下二叉搜索树会退化成一个链表,导致操作效率大幅降低。

快速排序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我画的图中每次 partition 函数选出的切分点都能把 nums[lo..hi] 平分成两半,但现实中你不见得运气这么好。

如果你每次运气都特别背,有一边的元素特别少的话,这样会导致二叉树生长不平衡:

这样的话,时间复杂度会大幅上升,后面分析时间复杂度的时候再细说。

我们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极端情况,需要引入随机性

常见的方式是在进行排序之前对整个数组执行 洗牌算法 进行打乱,或者在 partition 函数中随机选择数组元素作为切分点,本文会使用前者。

2、代码实现

import randomclass Quick:@staticmethoddef sort(nums: List[int]):# 为了避免出现耗时的极端情况,先随机打乱random.shuffle(nums)# 排序整个数组(原地修改)Quick.sort_(nums, 0, len(nums) - 1)@staticmethoddef sort_(nums: List[int], lo: int, hi: int):if lo >= hi:return# 对 nums[lo..hi] 进行切分# 使得 nums[lo..p-1] <= nums[p] < nums[p+1..hi]p = Quick.partition(nums, lo, hi)Quick.sort_(nums, lo, p - 1)Quick.sort_(nums, p + 1, hi)# 对 nums[lo..hi] 进行切分@staticmethoddef partition(nums: List[int], lo: int, hi: int) -> int:pivot = nums[lo]# 关于区间的边界控制需格外小心,稍有不慎就会出错# 我这里把 i, j 定义为开区间,同时定义:# [lo, i) <= pivot;(j, hi] > pivot# 之后都要正确维护这个边界区间的定义i, j = lo + 1, hi# 当 i > j 时结束循环,以保证区间 [lo, hi] 都被覆盖while i <= j:while i < hi and nums[i] <= pivot:i += 1# 此 while 结束时恰好 nums[i] > pivotwhile j > lo and nums[j] > pivot:j -= 1# 此 while 结束时恰好 nums[j] <= pivotif i >= j:break# 此时 [lo, i) <= pivot && (j, hi] > pivot# 交换 nums[j] 和 nums[i]nums[i], nums[j] = nums[j], nums[i]# 此时 [lo, i] <= pivot && [j, hi] > pivot# 最后将 pivot 放到合适的位置,即 pivot 左边元素较小,右边元素较大nums[lo], nums[j] = nums[j], nums[lo]return j

上面代码里partition采用的是左右双指针法,也可用快慢双指针,更易理解:

选最后一个元素作为分区点,指针 i 表示比分区值小的元素应该放的位置,指针 j 只用来遍历。当 j 遍历到比分区值小的元素时,放到指针 i 的位置(通过交换实现)。当 j 遍历完时,[lo, i - 1] 都是比分区值小的元素,[i, hi - 1] 都是比分区值大的元素,最后交换一下分区值和 i 所指向的元素便实现了 pivot 左边都是比它小的元素,右边都是比它大的元素。

    # 快慢双指针def partition(nums, lo, hi):pivot = nums[hi]i = j = lowhile j < hi:if nums[j] < pivot:nums[i], nums[j] = nums[j], nums[i]i += 1j += 1nums[i], nums[hi] = nums[hi], nums[i]return i    

想要正确寻找切分点非常考验你对边界条件的控制,稍有差错就会产生错误的结果。

处理边界细节的一个技巧就是,你要明确每个变量的定义以及区间的开闭情况。具体的细节看代码注释,建议自己动手实践。

3、复杂度分析

接下来分析一下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

显然,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主要消耗在 partition 函数上,因为这个函数中存在循环。

所以 partition 函数到底执行了多少次?每次执行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总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

和归并排序类似,需要结合之前画的这幅图来从整体上分析:

partition 执行的次数是二叉树节点的个数,每次执行的复杂度就是每个节点代表的子数组 nums[lo..hi] 的长度,所以总的时间复杂度就是整棵树中「数组元素」的个数

假设数组元素个数为 N,那么二叉树每一层的元素个数之和就是 O(N)O(N);切分点 p 每次都落在数组正中间的理想情况下,树的层数为 O(logN)O(logN),所以理想的总时间复杂度为 O(NlogN)O(NlogN)。

由于快速排序没有使用任何辅助数组,所以空间复杂度就是递归堆栈的深度,也就是树高 O(logN)O(logN)。

当然,我们之前说过快速排序的效率存在一定随机性,如果每次 partition 切分的结果都极不均匀:

快速排序就退化成选择排序了,树高为 O(N)O(N),每层节点的元素个数从 N 开始递减,总的时间复杂度为:

N + (N - 1) + (N - 2) + ... + 1 = O(N^2)

所以我们说,快速排序理想情况的时间复杂度是 O(NlogN)O(NlogN),空间复杂度 O(logN)O(logN),极端情况下的最坏时间复杂度是 O(N2)O(N2),空间复杂度是 O(N)O(N)。

不过大家放心,经过随机化的 partition 函数很难出现极端情况,所以快速排序的效率还是非常高的。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快速排序是「不稳定排序」,与之相对的,前文讲的 归并排序 是「稳定排序」

对于序列中的相同元素,如果排序之后它们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该排序算法为「稳定排序」,反之则为「不稳定排序」。

如果单单排序 int 数组,那么稳定性没有什么意义。但如果排序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数据,那么稳定排序就有更大的优势了。

比如说你有若干订单数据,已经按照订单号排好序了,现在你想对订单的交易日期再进行排序:

如果用稳定排序算法(比如归并排序),那么这些订单不仅按照交易日期排好了序,而且相同交易日期的订单的订单号依然是有序的。

但如果你用不稳定排序算法(比如快速排序),那么虽然排序结果会按照交易日期排好序,但相同交易日期的订单的订单号会丧失有序性。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经常会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某一个字段作为排序的 key,所以应该关注编程语言提供的 API 底层使用的到底是什么排序算法,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这很可能影响到代码执行的效率甚至正确性

912. 排序数组

给你一个整数数组 nums,请你将该数组升序排列。

你必须在 不使用任何内置函数 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时间复杂度为 O(nlog(n)),并且空间复杂度尽可能小。

    示例 1:

    输入:nums = [5,2,3,1]
    输出:[1,2,3,5]
    

    示例 2:

    输入:nums = [5,1,1,2,0,0]
    输出:[0,0,1,1,2,5]
    

    提示:

    • 1 <= nums.length <= 5 * 104
    • -5 * 104 <= nums[i] <= 5 * 104
    class Solution:def sortArray(self, nums: List[int]) -> List[int]:# 归并排序对数组进行原地排序Quick.sort(nums)return numsclass Quick:# 见上文

    以上代码重点在于对快速排序代码框架的理解,但遇到极端情况还是会超时,下面是通常的快排算法代码: 

    class Solution:def sortArray(self, nums: List[int]) -> List[int]:def partition(arr, low, high):# 随机选择pivotpivot_idx = random.randint(low, high) # pivot放置到最左边                  arr[low], arr[pivot_idx] = arr[pivot_idx], arr[low]  # 选取最左边为pivot   pivot = arr[low]                                        left, right = low, high     # 双指针while left < right:# 找到右边第一个<pivot的元素while left < right and arr[right] >= pivot:         right -= 1# 并将其移动到left处arr[left] = arr[right]                                  # 找到左边第一个>pivot的元素while left < right and arr[left] <= pivot:          left += 1# 并将其移动到right处arr[right] = arr[left]    # pivot放置到中间left=right处arr[left] = pivot           return leftdef quick_sort(arr, low, high):if low >= high:             # 递归结束return  mid = partition(arr, low, high) # 以mid为分割点quick_sort(arr, low, mid-1)     # 递归对mid两侧元素进行排序quick_sort(arr, mid+1, high)quick_sort(nums, 0, len(nums)-1)    # 调用快排函数对nums进行排序return nums
    

    4、快速选择算法

    不仅快速排序算法本身很有意思,而且它还有一些有趣的变体,最有名的就是快速选择算法(Quick Select)。

    215. 数组中的第K个最大元素

    给定整数数组 nums 和整数 k,请返回数组中第 k 个最大的元素。

    请注意,你需要找的是数组排序后的第 k 个最大的元素,而不是第 k 个不同的元素。

    你必须设计并实现时间复杂度为 O(n) 的算法解决此问题。

    示例 1:

    输入: [3,2,1,5,6,4], k = 2
    输出: 5
    

    示例 2:

    输入: [3,2,3,1,2,4,5,5,6], k = 4
    输出: 4
    

    提示:

    • 1 <= k <= nums.length <= 105
    • -104 <= nums[i] <= 104

    题目要求我们寻找第 k 个最大的元素,稍微有点绕,意思是去寻找 nums 数组降序排列后排名第 k 的那个元素。

    比如输入 nums = [2,1,5,4], k = 2,算法应该返回 4,因为 4 是 nums 中第 2 个最大的元素。

    快速选择算法是快速排序的变体,效率更高,面试中如果能够写出快速选择算法,肯定是加分项。

    首先,题目问「第 k 个最大的元素」,相当于数组升序排序后「排名第 n - k 的元素」,为了方便表述,后文另 k' = n - k

    如何知道「排名第 k' 的元素」呢?其实在快速排序算法 partition 函数执行的过程中就可以略见一二。

    我们刚说了,partition 函数会将 nums[p] 排到正确的位置,使得 nums[lo..p-1] < nums[p] < nums[p+1..hi]

    这时候,虽然还没有把整个数组排好序,但我们已经让 nums[p] 左边的元素都比 nums[p] 小了,也就知道 nums[p] 的排名了。

    那么我们可以把 p 和 k' 进行比较,如果 p < k' 说明第 k' 大的元素在 nums[p+1..hi] 中,如果 p > k' 说明第 k' 大的元素在 nums[lo..p-1] 中

    进一步,去 nums[p+1..hi] 或者 nums[lo..p-1] 这两个子数组中执行 partition 函数,就可以进一步缩小排在第 k' 的元素的范围,最终找到目标元素。

    这样就可以写出解法代码:

    import randomclass Solution:def findKthLargest(self, nums: List[int], k: int) -> int:# 首先随机打乱数组random.shuffle(nums)lo, hi = 0, len(nums) - 1# 转化成「排名第 k 的元素」k = len(nums) - kwhile lo <= hi:# 在 nums[lo..hi] 中选一个切分点p = self.partition(nums, lo, hi)if p < k:# 第 k 大的元素在 nums[p+1..hi] 中lo = p + 1elif p > k:# 第 k 大的元素在 nums[lo..p-1] 中hi = p - 1else:# 找到第 k 大元素return nums[p]return -1# 对 nums[lo..hi] 进行切分def partition(self, nums: List[int], lo: int, hi: int) -> int:# 见前文pass

    这个代码框架其实非常像我们前文 二分搜索框架 的代码,这也是这个算法高效的原因,但是时间复杂度为什么是 O(N) 呢?

    显然,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也主要集中在 partition 函数上,我们需要估算 partition 函数执行了多少次,每次执行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

    最好情况下,每次 partition 函数切分出的 p 都恰好是正中间索引 (lo + hi) / 2(二分),且每次切分之后会到左边或者右边的子数组继续进行切分,那么 partition 函数执行的次数是 logN,每次输入的数组大小缩短一半。

    所以总的时间复杂度为:

    // 等比数列
    N + N/2 + N/4 + N/8 + ... + 1 = 2N = O(N)

    当然,类似快速排序,快速选择算法中的 partition 函数也可能出现极端情况,最坏情况下 p 一直都是 lo + 1 或者一直都是 hi - 1,这样的话时间复杂度就退化为 O(N^2)了:

    N + (N - 1) + (N - 2) + ... + 1 = O(N^2)

    这也是我们在代码中使用 shuffle 函数的原因,通过引入随机性来避免极端情况的出现,让算法的效率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随机化之后的快速选择算法的复杂度可以认为是 O(N)。

    其他解法:

    class Solution:def findKthLargest(self, nums, k):def quick_select(nums, k):# 随机选择基准数pivot = random.choice(nums)big, equal, small = [], [], []# 将大于、小于、等于 pivot 的元素划分至 big, small, equal 中for num in nums:if num > pivot:big.append(num)elif num < pivot:small.append(num)else:equal.append(num)if k <= len(big):# 第 k 大元素在 big 中,递归划分return quick_select(big, k)if len(big) + len(equal) < k:# 第 k 大元素在 small 中,递归划分return quick_select(small, k - len(nums) + len(small))# 第 k 大元素在 equal 中,直接返回 pivotreturn pivotreturn quick_select(nums, k)
    

    到这里,快速排序算法和快速选择算法就讲完了,从二叉树的视角来理解思路应该是不难的,但 partition 函数对细节的把控需要你多花心思去理解和记忆。

    最后你可以比较一下快速排序和前文讲的 归并排序 并且可以说说你的理解:为什么快速排序是不稳定排序,而归并排序是稳定排序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网络”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809451989@qq.com,投稿邮箱:8094519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