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写源代码
编写:开发者使用 Java 语言在集成开发环境(IDE)或文本编辑器中编写 .java
文件。
保存:源代码文件被保存为 .java
文件。
二.编译源代码:
通过Java编译器(javac),.java文件被编译成字节码文件(.class文件)。编译器检查语法错误,并将源代码转换成JVM可以理解的指令集。
编译过程:
- 词法分析:编译器将源代码分解成一系列的标记。
- 语法分析:这些标记被组织成一个抽象语法树(AST),表示程序的结构。
- 语义分析:编译器检查程序的语义正确性,如类型检查。
- 字节码生成:最后,编译器生成Java字节码,保存在
.class
文件中。
三.加载及验证字节码:
当运行Java程序时,JVM通过类加载器加载相应的.class文件。类加载器(ClassLoader)将字节码文件加载进内存。然后进行字节码校验,最后Java 解释器翻译成机器码。
双亲委派模型:
作用:选择类加载器
介绍:如果一个类加载器收到了类加载请求,它并不会自己先去加载,而是把这个请求委托给父类的加载器去执行,如果父类加载器还存在其父类加载器,则进一步向上委托,依次递归,请求最终将到达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如果父类加载器可以完成类加载任务,就成功返回,倘若父类加载器无法完成此加载任务,子加载器才会尝试自己去加载,这就是双亲委派模式,
类加载时机
-
创建类的实例(对象)
-
调用类的类方法
-
访问类或者接口的类变量,或者为该类变量赋值
-
使用反射方式来强制创建某个类或接口对应的java.lang.Class对象
-
初始化某个类的子类
-
直接使用java.exe命令来运行某个主类
类加载过程:
- 加载:
通过包名 + 类名,获取这个类,准备用流进行传输
在这个类加载到内存中
加载完毕创建一个class对象
- 链接:
- 验证:确保加载的类文件格式正确,并且不会危及 JVM 的安全。
(验证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格式检查:确保字节码文件的基本格式正确。
语义检查:验证字节码的语义是否符合Java语言规范。
字节码验证:检查实际的字节码指令序列是否合法。
符号引用验证:确保符号引用可以被正确解析。)
- 准备:为类的类变量(被static修饰的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默认初始化值 (初始化静态变量)
- 解析:将类的二进制数据流中的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本类中如果用到了其他类,此时就需要找到对应的类)
- 初始化:执行静态初始化块和静态变量的赋值语句。
四.程序执行:
经过先前的各个阶段,Java程序最终进入运行阶段。在程序运行过程中,JVM负责管理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 方法区:这个区域存储了类的元数据、常量池以及类的静态字段等信息。
- 堆:堆内存是所有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用于存放对象实例和数组的内存空间。
- Java虚拟机栈:每个线程都会拥有自己的虚拟机栈,它用来存储执行方法时的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信息以及返回值等。
- 程序计数器:程序计数器是每个线程私有的,用来存储指向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 本地方法栈:本地方法栈为虚拟机使用到的Native方法服务,它用于存储 native 方法调用时的状态信息。
五.垃圾回收
java垃圾回收机制是Java虚拟机(JVM)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负责自动管理内存,回收不再使用的对象所占用的内存空间,以防止内存泄漏和优化内存使用。
垃圾回收的基本概念
- 垃圾定义:在Java中,如果一个对象没有任何引用指向它,则认为该对象是垃圾,可以被垃圾回收器回收。
- 内存管理:垃圾回收器负责管理JVM堆内存中的对象,堆内存是Java程序中对象实例的主要存储区域。
垃圾回收的必要性
- 自动化内存管理:垃圾回收机制自动管理内存,减少了程序员手动释放内存的复杂性和出错的可能性。
- 内存泄漏预防:垃圾回收器可以防止内存泄漏,即对象占用的内存未能在不再使用时被释放。
java内存泄露的几种情况:
- 长生命周期对象持有短生命周期对象的引用,导致短生命周期对象不能被回收。
- 静态集合类(如 static HashMap)如果不当使用,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增长,因为静态属性在程序生命周期内一直存在。
- 内部类持有外部类的引用,且内部类的实例被长时间持有。
- 使用 ThreadLocal 时,如果没有正确清理,可能导致内存泄漏。
- 各种第三方库或框架可能因为设计不当导致内存泄漏。
垃圾回收算法
java垃圾回收判断是否达到回收标准和分类:引用计数法、可达性分析
Java垃圾回收器基于几种核心算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垃圾回收算法:
-
引用计数算法(判断):
- 每个对象都有一个引用计数器。
- 当对象被引用时,计数器增加;当引用失效时,计数器减少。
- 当计数器为0时,对象被视为垃圾。
- 缺点是无法处理循环引用。
-
可达性分析(判断):
- 通过GC Roots(根对象)作为起点,遍历所有从根对象可达的对象。
- 不可达的对象被视为垃圾。
- 这是Java垃圾回收器目前主要使用的算法。
-
标记-清除算法(回收):
- 标记所有活动的对象。
- 清除所有未被标记的对象。
- 缺点是可能导致内存碎片。
-
复制算法(回收):
- 将可用内存划分为两块。
- 每次垃圾回收时,将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一块内存区域。
- 减少了内存碎片,但内存利用率低。
-
标记-整理算法(回收):
- 在标记阶段后,将所有存活的对象压缩到内存的一端。
- 清除边界以外的所有空间。
- 减少了内存碎片,但需要额外的移动操作。
-
分代收集(回收):
基于对象的生命周期理论,将堆内存划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新生代主要用于存放新创建的对象;老年代则存放从新生代晋升过来的长期存活对象。
不同代采用不同的GC策略,例如新生代通常使用快速的复制算法,而老年代可能使用更保守的标记-整理或标记-清除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