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尧图网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焦点 > AlphaProof 技术分析与启发 | IMO 系列

AlphaProof 技术分析与启发 | IMO 系列

2025/1/26 14:10:35 来源:https://blog.csdn.net/qq_39517117/article/details/143172879  浏览:    关键词:AlphaProof 技术分析与启发 | IMO 系列

今年七月,AlphaProof 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中斩获银牌,成功解答了四道难题(p1, p2, p4 和 p6),这一工作也让形式化进一步出圈。

本系列探讨 IMO 的相关工作,并结合当前最先进的 AI 模型表现,分享个人的思考见解。本篇讨论第一题,包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数学角度的题解分析

  1. 讲解问题思路,拆解解题过程
  2. 分析 AlphaProof 的解题方法

第二部分:形式化角度的代码分析

  1. IMO 形式化的相关资源
  2. 解题代码中存在的问题、缺陷与不足之处
  3. AlphaProof、o1 以及人类解法的共性探讨
  4. 关于证明的可解释性

P1 是 IMO 中难度最低的题目,大多数参赛者都能取得满分。之前分析了 OpenAI-o1 在此问题上的表现:尽管推理结果正确,但在证明过程中存在纰漏,要么在关键步骤胡说八道,要么一笔带过,蒙混过关

  • OpenAI-o1 分析实测 | IMO2024 第一题

接下来,我们将从人类视角分析解题思路与过程,并与 AlphaProof 提供的解答方法进行对比。

题解分析

首先,来看第一题的内容:

题目图片

在探讨开始前,不妨尝试自行解决该问题:思考解答以及推导证明。


常规解题

答案思考:一眼数列求和,求和公式 1+2+...+n = n(n+1)/2 包含因子 n。容易想到 α \alpha α 取整数,特别地,分母 2 使得 α \alpha α 必须是偶数。

证明目标: α \alpha α 取全体偶数为题目所求。

推理和思考过程

  1. α \alpha α 为偶数,则问题显然成立。以下是证明步骤:
    α = 2 k \alpha = 2k α=2k,那么
    ⌊ 1 α ⌋ + ⌊ 2 α ⌋ + ⋯ + ⌊ n α ⌋ = n ( n + 1 ) 2 α = n ( n + 1 ) k \lfloor 1\alpha \rfloor + \lfloor 2\alpha \rfloor + \cdots + \lfloor n\alpha \rfloor = \frac{n(n+1)}{2} \alpha = n(n+1)k 1α+2α++nα=2n(n+1)α=n(n+1)k
    由于等式被 n n n 整除,只需证明: α \alpha α 必为偶数

  2. 由于命题对任意正整数 n n n 成立,取 n = 2 n=2 n=2 推出 α \alpha α 为奇数时不成立。故只需证: α \alpha α 必为整数。

  3. 为了证明整数性,通常的技巧是:分离小数部分并证明其为0
    α = ⌊ α ⌋ + b \alpha = \lfloor \alpha \rfloor + b α=α+b,其中 0 ≤ b < 1 0 \leq b < 1 0b<1 表示小数部分,只需证明: b = 0 b = 0 b=0

  4. 为利用 α \alpha α 取偶数的性质,可以设
    α = 2 k ± b , 0 ≤ b < 1 \alpha = 2k \pm b,\ 0 \leq b < 1 α=2k±b, 0b<1
    只需证明: b = 0 b = 0 b=0
    而利用对称性,不妨设 α = 2 k + b \alpha = 2k + b α=2k+b

此时,进入证明的关键步骤:借助题干信息,构造特殊的 n n n 来迫使 b = 0 b = 0 b=0

常见的技巧是取极值,利用极大或极小条件导出矛盾

反设 b ≠ 0 b\neq 0 b=0,针对取整,很自然想到构造:取最小的正整数 m m m 使得 ⌊ m b ⌋ ≥ 1 \lfloor mb \rfloor \geq 1 mb1,即

m = min ⁡ { n ∈ Z ≥ 1 ∣ ⌊ n b ⌋ ≥ 1 } m = \min\{n\in \mathbb{Z}_{\geq 1}\mid \lfloor nb \rfloor \geq 1\} m=min{nZ1nb1}

换言之:

⌊ m b ⌋ ≥ 1 , ⌊ ( m − 1 ) b ⌋ = 0 \lfloor mb \rfloor \geq 1,\ \lfloor (m-1)b \rfloor =0 mb1, ⌊(m1)b=0

此时,原式可化简为

⌊ 1 α ⌋ + ⌊ 2 α ⌋ + ⋯ + ⌊ m α ⌋ = ⌊ 2 k + b ⌋ + ⌊ 2 ( 2 k + b ) ⌋ + ⋯ + ⌊ 2 m k + m b ⌋ = k ( m + 1 ) m + ⌊ b ⌋ + ⌊ 2 b ⌋ + ⋯ + ⌊ m b ⌋ = k ( m + 1 ) m + ⌊ m b ⌋ ≡ ⌊ m b ⌋ m o d m \begin{align*} &\lfloor 1\alpha \rfloor + \lfloor 2\alpha \rfloor + \cdots + \lfloor m\alpha \rfloor \\ = &\lfloor 2k + b \rfloor + \lfloor 2(2k + b) \rfloor + \cdots + \lfloor 2mk + mb \rfloor \\ = &k(m+1)m + \lfloor b \rfloor + \lfloor 2b \rfloor + \cdots + \lfloor mb \rfloor\\ = &k(m+1)m + \lfloor mb \rfloor\\ \equiv & \lfloor mb \rfloor \mod m \end{align*} ===1α+2α++mα2k+b+2(2k+b)⌋++2mk+mbk(m+1)m+b+2b++mbk(m+1)m+mbmbmodm

根据题意, m m m 整除 ⌊ m b ⌋ \lfloor mb \rfloor mb。同时,因为

1 ≤ ⌊ m b ⌋ ≤ ⌊ m ⋅ b ⌋ < ⌊ m ⌋ = m 1 \leq \lfloor mb \rfloor \leq \lfloor m\cdot b \rfloor < \lfloor m \rfloor = m 1mbmb<m=m

m m m 不可能整除比自身小的正整数,导致矛盾。

证毕

思考过程

我们的推理证明树大致如下:

证明树图片

用三元组总结我们对该题的联想思考:

  • (1+2+...+n, 触发联想, 求和公式)
  • (证明整数, 常规策略, 令 α = ⌊ α ⌋ + b \alpha=\lfloor \alpha \rfloor + b α=α+b)
  • (证明偶数, 常规策略, 令 α = 2 k ± b \alpha = 2k\pm b α=2k±b)
  • (构造矛盾, 常规策略, 取极大极小值)

一般地,我们在日常训练中建立这些联想,建立对左侧条件的敏感性。在解题过程中,这些经验联想引导我们生成策略,转化证明目标,最终证明问题。而“生成策略”+“转化目标”的过程,与 LEAN 的 tactic 策略 + proof state 机制非常相像。

官方题解

IMO UK 官方提供了四种解法,核心思想都是通过选择“足够大的 n”来推导矛盾。

实测 DeepSeek 和 GPT-4o 也采用了基于 α = ⌊ α ⌋ + b \alpha = \lfloor \alpha \rfloor + b α=α+b 的构造方向,但错误地得出: α \alpha α 取所有整数

shared-chats.lookeng.cn/imo_2024_p1_deepseek-gpt-4o.html

而 OpenAI的 o1 虽然结论正确,但证明过程存在错误:缺乏竞赛经验的积累,未能应用取极值以证矛盾的技巧。

补充:IMO-UK 最近更新了一版题解,第一题新增了用有理数的构造性证明,详情参见:IMO-solutions-updated.pdf。

AlphaProof 题解

AlphaProof 与前边提到的几种解法有所不同,整体采用构造性的方法。先证明偶数成立,将问题转化为证明 α \alpha α 必为偶数。证明树大致如下,关键在右侧分支:
20241021195926
将题干条件取 n = 2 n=2 n=2 得到变量 l l l

2 l = ⌊ α ⌋ + ⌊ 2 α ⌋ , ∃ l ∈ Z 2l = \lfloor \alpha \rfloor + \lfloor 2\alpha \rfloor,\ \exists \ l \in \mathbb{Z} 2l=α+2α,  lZ

变形得:

⌊ α ⌋ = 2 l − ⌊ 2 α ⌋ = 2 ( l − ⌊ α ⌋ ) \lfloor \alpha \rfloor = 2l - \lfloor 2\alpha \rfloor = 2(l - \lfloor \alpha \rfloor) α=2l2α=2(lα⌋)

受这个式子启发,只需证明如下公式, α \alpha α 即为偶数:

α = 2 ( l − ⌊ α ⌋ ) ( 1 ) \alpha = 2(l - \lfloor \alpha \rfloor) \quad (1) α=2(lα⌋)(1)

到这一步还能理解。接下来是一系列的公式构造,有点强算的味道。将公式 (1) 的转化为公式(2):
⌊ ( n + 1 ) α ⌋ = ⌊ α ⌋ + 2 n ( l − ⌊ α ⌋ ) ( 2 ) \lfloor (n+1)\alpha \rfloor = \lfloor \alpha \rfloor + 2n(l-\lfloor\alpha \rfloor)\quad (2) ⌊(n+1)α=α+2n(lα⌋)(2)

具体地,我们需要证明两个内容:

  1. 引理:公式 (2) 能推出公式(1)。
    ⌊ ( n + 1 ) α ⌋ = ⌊ α ⌋ + 2 n ( l − ⌊ α ⌋ ) ( 2 ) ⇒ α = 2 ( l − ⌊ α ⌋ ) \begin{align*} &\lfloor (n+1)\alpha \rfloor = \lfloor \alpha \rfloor + 2n(l-\lfloor\alpha \rfloor)\quad (2)\\ &\Rightarrow \alpha = 2(l-\lfloor \alpha \rfloor) \end{align*} ⌊(n+1)α=α+2n(lα⌋)(2)α=2(lα⌋)
  2. 公式 (2) 成立。
    ⌊ ( n + 1 ) α ⌋ = ⌊ α ⌋ + 2 n ( l − ⌊ α ⌋ ) \lfloor (n+1)\alpha \rfloor = \lfloor \alpha \rfloor + 2n(l-\lfloor\alpha \rfloor) ⌊(n+1)α=α+2n(lα⌋)

引理用了等式转为不等式的技巧,结合反证法证明:
α ≤ 2 ( l − ⌊ α ⌋ ) ∧ α ≤ 2 ( l − ⌊ α ⌋ ) \alpha \leq 2(l-\lfloor \alpha \rfloor) \land \alpha \leq 2(l-\lfloor \alpha \rfloor) α2(lα⌋)α2(lα⌋)

所以,压力来到了公式(2)。往下还有一系列的形变构造。整个过程带有“大力飞砖”的感觉,多次使用“为了证明…,只需证明…”的迭代,生成了冗长的过程。

形式化角度

前边从数学角度分析了 AlphaProof 的解题思路。接下来,根据其生成的 LEAN 代码分析其解题过程。

IMO 形式化

AlphaProof 采用了 F2F 的形式,即从形式化命题输入出发,产生形式化证明。在提供形式化命题时,需要将问题答案一并输入,这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问题。不过,证明才是最困难的部分

DeepMind 在其博客中提供了:

  • 题解代码
  • 支持交互展示的 Demo
  • 以及技术分析报告。

我们在 Lean-zh/IMO_2024 仓库也把相关的 Lean 代码和环境做了整理。

此外,Lean 社区对 AlphaProof 的讨论 非常活跃,摘取关于 IMO 代码的几个工作:

  1. AlphaProof 生成的题解代码表述晦涩,且存在冗余的记号。一些工作对其内容进行了整理简化。
  2. 用动画化的方式,展示 p1, p2, p6 证明过程中策略与状态的变化。
  3. compfiles 项目:用 Lean4 形式化奥赛数学题,目前涵盖了 42 道 USAMO 问题和 137 道 IMO 问题(包括今年的 P1, P2, P3 和 P6)。
  4. Mathlib Archive 中收录了许多 IMO 题解,包括今年的 P1, P2 和 P6 题目,证明均由人工编写,未使用 AlphaProof 生成的证明。

代码分析

形式化后的命题如下:

theorem imo_2024_p1 :{(α : ℝ) | ∀ (n : ℕ), 0 < n → (n : ℤ) ∣ (∑ i in Finset.Icc 1 n, ⌊i * α⌋)}= {α : ℝ | ∃ k : ℤ, Even k ∧ α = k} := by

自然语言解释:

  1. 等式左侧的集合: α \alpha α 是一个实数,并且对于任意自然数 n n n,当 n > 0 n > 0 n>0 时,整数 n n n 整除求和式 ∑ i = 1 n ⌊ i ∗ α ⌋ \sum_{i=1}^{n}\lfloor i * \alpha\rfloor i=1niα
  2. 等式右侧的集合: α \alpha α 是一个实数,存在某整数 k,且 k 是偶数,同时满足 α = k \alpha = k α=k

这是人类形式化的命题,所以很好阅读和理解。但 AlphaProof 的题解代码就很难读了,且存在怪异的表达方式和符号

比如第 1 题略写了空格,以及难懂的 lambda 抽象:

useλy . x=>y.rec λS p=>?_

第 2 题在使用归纳法时,开头用 (10)+2 来表达 12

induction(10)+2

第 6 题的冗余表达,把 u (-a) 复杂化成 (u<|@@↑(( (-a ))));以及大量多余的括号:

have:=(this<| -a) (↑a + (((u a))): (↑_ :((( _) ) ) )) ..

简化版本:

have:=(this<| -a) (↑a + u a: (↑_ : _ ) ) ..

根据这些观察,AlphaProof 似乎在字符级别进行采样,与传统的前提选择(premise selection)有所不同。

解题方式

目标分解策略

证明过程存在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 多次使用 suffices 策略:这允许我们分解目标,允许正推和逆推,契合人类的思维方式。

比如 A -> E 需要经历 A -> B -> C -> D -> E 的过程,suffices C 允许把证明序列拆解成 A -> CC -> E 两段。

不过,这个方式会可能产生无用的子目标。例如,第 2 题的代码花费了 16 行生成了一个简洁却未被使用的结论 a + b | g

The agent wastes the next 16 lines proving then discarding a lemma

关于目标分解,今年在 ICLR 上有一些相关研究:

  • 分解证明步骤,以进行句子级别验证的 StepProof
  • 鼓励 LLMs 提出新引理并进行证明的 ProD-RL
  • 关注子目标和过程的 SubgoalXL 和 FormL4 等

我们将会在后续出一期整理和介绍。

探索与优化

尽管 AlphaProof 的代码中存在晦涩的记号、复杂化的表述和多余的步骤,只要证明的关键逻辑保留在其中,就不影响最终解题结果

这与人类的解题过程相似:我们会尝试不同方案,产生无关的结论,但确定答案后,我们会精简过程,过滤掉冗余结论

AlphaProof 缺少了后期优化的阶段。或许可以训练一个单独的网络来改进证明,这不像找到证明那么难。

两阶段学习
这也体现了一种“两阶段学习”的过程,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学习是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第一阶段,思维发散(薄到厚),类似于蒙特卡洛树搜索,广泛尝试不同思路;第二阶段,归纳总结(厚到薄),在取得阶段性成功后进行整理。

o1 模型解题也是这种模式:思考阶段探索答案,思考完成后,输出凝练的解题过程。

毕竟,让模型一步到位是比较苛刻的,就好比解题时不允许使用草稿。

组合题与编程

AlphaProof 未能解决的 P3 和 P5 是组合题,组合问题通常借助编程能更好地找到答案。例如,今年的 AIMO 最佳工作 Numina 就使用了编程推理来计算答案。

而这里 P3 可以程序计算寻找规律,P5 则可借助模拟仿真获得思路。不过,组合问题本身的形式化也比较麻烦。

证明的意义

可理解性

通常,我们可以学习他人的解题思路,积累技巧。但 AlphaProof 的证明逻辑很强行。除了告诉我们答案是对的,带来的收获不多。

之前聊过,数学除了严谨证明,还应该能带来对问题的理解:

  • 陶哲轩:数学不仅仅是严谨性和证明

LEAN 将数学证明变成了游戏,理想情况下,这种“通关”体验应带来反思和领悟,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

正如最近大火的《黑神话·悟空》,玩家在探索过程中经历磨练和挑战,邂逅不同人物和故事,这些过程也贡献了我们对游戏的理解。

就好比,有人告诉你黎曼猜想是对的,因为有个可靠的机器验证过了。这很棒,基于黎曼猜想的结论都成为定理了。但同时,这个回答很空洞,人们知道猜想对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对,内心里的疙瘩还是不能消除。

动态的可理解性的

关于这点,社区的一段对话挺有意思。

20241023153222

对于机械性的步骤和想法,我们希望机器帮我快速验证。但是对于定理核心,我希望能得到一个可以理解的证明。这些可以让我们减少试错成本,更加专注到对定理核心证明的理解。

例如,在证明 A -> C 时,设想 B 是可能的中间步骤。但我们不确定 A -> B 是否成立,虽然验证并不困难,但相当琐碎。如果模型可以协助确认 A -> B 的可行性,我们便能果断跳过这一环节,并聚焦于 B -> C 的证明。

总结

以上,我们从数学和形式化两个角度对 AlphaProof 的工作进行了深入分析。
除此之外,模型技术角度也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包括数据合成方式、策略空间定义以及搜索算法等等。关于这些,我们在 AI 与 IMO 的相关工作时简单聊过:

  • AI 改写数学竞赛 | 从 IMO Grand 到 AlphaProof

后续系列中再进一步整理介绍。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网络”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809451989@qq.com,投稿邮箱:8094519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