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下风头正盛的DeepSeek,正值喜好宏大叙事的米国大统领二次上岗就业,OpenAI、软银、甲骨文等宣布投资高达5000亿美元“星际之门”之际,对比尤为强烈。
某种程度上,,是低成本创新理念的直接落地。
包括来自开源社区的诸多赞誉是,并非体现技术有多“超越”,而是让更多的人可以直接体验,把通往AGI的门票,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
四十年前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发起的星球大战,高昂的重金投入比拼,是否是直接“拖垮"另一个帝国的关键要素姑且不论,航天领域的低成本创新模式从未间断,虽然没那么引人注目,但在持续进展过程中。
一直延续到现在的AI时代。
性能卓越但又足够“脆弱”的SRAM FPGA芯片,能够在稳健到近乎保守的航天市场,占据独特地位,并成为现代先进飞行器的关键使能技术,“低成本”是其大获成功的主要因素。
作者在其数十年从业经历中,全程见证并亲身参与以上过程,,是直接推动FPGA、特别是高性能SRAM FPGA,在航天领域应用的先行者、行动派和旗手之一。
本文代表了当时项目甲方(NASA JPL)视角,发表于“勇气号”和“机遇号”成功登陆之际,两大火星车项目作为SRAM FPGA进入航天领域并打响名声的开山之作,远超设计预期。
本以为是巅峰,哪知才是序曲。
从最先只敢使用Actel公司的绝对高可靠反熔丝芯片(Anti-fuse FPFA),到赛灵思的耐辐射SRAM FPGA成为主处理器,再到普通工业级FPGA也可以上天,小荷已露尖尖角。
随着以专用故障注入测试设备XRTC、仿真加速FVAX项目等技术日趋成熟,推广使用,以此为基石,NASA研发的第一代空间高性能计算机SpaceCube,使用赛灵思普通商用级FPGA芯片(Virtex-4 FX60),提供关键交汇对接信号,完成哈勃望远镜的维修任务。
如果使用传统方式完成同样的工作,需要的抗辐射计算机将多达25台。
而软件定义弹性计算的初创企业Resilient Computing公司,则是更进一步,将低成本创新、快速部署概念继续深化。
使用的是价格更便宜的商用7A200T,也是赛灵思面向追求性价比的汽车电子行业的重点芯片器件,在只有21.5K LCs的FPGA上,直接对内嵌的RISC-V软核进行加固。
除了现在应用在低轨卫星,预期远至月球的深空探测任务也能使用。
系列产品已经过多次飞行实验验证,并获得NASA创新挑战赛大奖,在商业航天时代即将结出硕果。
仅从芯片器件层面,目前直接对标7A200T的诸多国产厂商,包括安路科技的凤凰PH1A180,有可能第五家、也是第二家“纯血FPGA”上市公司的紫光同创的PG2L200H,以及众多国产厂商可以做到的事。
随着近地轨道卫星的快速发展,航天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扩张,同时也催生出全新的功能和服务。
FPGA芯片硬件层面的供给充足,现在又是计算机体系结构的黄金时代,为国内在应用层级进行系统级创新应用,成为可能。
无需只是单方面依赖工艺复杂且价格昂贵的抗辐宇航级芯片。
不管是像研发类似NASA的空间高性能计算机 SpaceCube,还是Resilient Computing公司的高效能嵌入式计算机,以及微芯科技接手的被视为改变游戏规则的HPSC。
有网友感叹FPGA“看来是”错过了AI红利?可以很肯定的说,并非如此!
包括人工智能领域在内的高性能计算机,背后的芯片算力之争,如果说地面上是GPU的天下,那么在航天领域,则是高性能SRAM FPGA做主。
包括在AI时代,如何平衡空间计算芯片的SWaP-C指标与高性能计算需求,同时实现抗辐射性能的突破,以推动太空AI计算平台的发展?
就像已经进入到空间人工智能的SpaceCube 3.0那样,直接对AI程序中的CPU指令集进行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