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尧图网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产业 > 架构-嵌入式系统

架构-嵌入式系统

2025/4/26 1:04:43 来源:https://blog.csdn.net/tomray318/article/details/147467763  浏览:    关键词:架构-嵌入式系统

嵌入式系统

一、嵌入式系统概述

(一)定义与核心特点

  1. 定义
    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集成可配置/裁剪的软硬件于一体的专用计算机系统,需满足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和功耗的严格要求。从计算机角度看,它是嵌入设备内部的小型化计算机系统,主要完成信号控制功能,可作为部件埋藏于装置中。
  2. 核心特点
    • 专用性:针对特定应用设计,软硬件可裁剪。
    • 小型化:体积小、结构紧凑,适合嵌入式场景。
    • 集成性:由处理器、硬件、操作系统、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组成。

(二)软件架构层次

嵌入式系统软件架构从下到上分为五层:

  1. 硬件层:包括嵌入式微处理器、存储器(RAM/ROM)、I/O接口(串口、USB、JTAG)、外部设备(UART、LED)等。
  2. 抽象层
    • 硬件抽象层(HAL)和板级支持包(BSP),负责硬件初始化(片级→板级→系统级)。
  3. 操作系统层: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如VRTX、μC/OS-II),管理任务、存储、时间等资源。
  4. 中间件层:数据库(DB)、图形用户接口(GUI)、通信管理等,提供通用功能支持。
  5. 应用层:工业控制、军事、物联网、移动设备等领域的具体应用程序。

(三)发展历程

嵌入式系统发展经历五个阶段:

  1. 第一阶段(单片机时代):单片微型计算机(SCM),功能简单,独立运行。
  2. 第二阶段(微控制器阶段):微控制器(MCU,单片机)集成外设,体积小、功耗低。
  3. 第三阶段(片上系统阶段):SoC将处理器、存储器、外设集成到单一芯片,提升集成度。
  4. 第四阶段(网络化阶段):基于Internet的嵌入式系统,支持网络通信。
  5. 第五阶段(智能化阶段):结合AI、云技术,实现智能化应用(如物联网、边缘计算)。

二、嵌入式硬件

(一)微处理器分类与特点

类型定义与特点典型应用
MPU微处理器,基于通用处理器内核,配置专用电路板,保留嵌入式所需功能(如ARM Cortex-A系列)。高端嵌入式设备(如工业控制、智能终端)。
MCU微控制器(单片机),集成存储器、外设于单芯片,体积小、功耗低、成本低(如8051、STM32)。简单控制场景(如家电、传感器)。
DSP数字信号处理器,采用哈佛结构(程序与数据存储分离),优化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运算速度快。音频/视频处理、通信信号处理。
GPU图形处理器,集成数千个核心,高速处理图像数据,支持3D渲染,峰值性能可达100 TFlops以上。图形密集型应用(如游戏、AI视觉)。
SoC片上系统,集成处理器、IP核、存储器于单一芯片,实现软硬件无缝结合,减小体积和功耗。智能手机、嵌入式物联网设备。

(二)体系结构对比

结构定义特点典型应用
冯·诺依曼程序与数据共享同一存储器,通过同一总线传输。结构简单,成本低,但数据吞吐率受限。PC处理器(如x86)、低端MCU。
哈佛结构程序与数据存储器独立,可并行访问,支持4条总线(指令/数据的地址和数据总线)。数据吞吐率高,适合高速运算,DSP典型架构。DSP、高端嵌入式处理器。

(三)AI芯片技术架构

  1. 四大类AI芯片
    • GPU:通用图形处理器,适合大规模并行计算,用于AI训练(如NVIDIA GPU)。
    • 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可重构硬件逻辑,兼顾灵活性与性能,用于AI推断。
    • ASIC:专用集成电路,针对特定算法优化(如Google TPU),高效低功耗,用于定制化AI任务。
    • 类脑芯片:模拟人脑神经结构,支持低功耗深度学习,尚处研发阶段。
  2. 关键特征
    • 新型计算范式、支持训练与推断、大数据处理能力、可重构性、低精度设计、专用工具链。

(四)总线分类与特性

  1. 按功能分类
    • 数据总线:传输数据,宽度决定一次传输的数据量(如32位、64位)。
    • 地址总线:传输存储器/设备地址,宽度决定系统寻址空间(如32位可寻址4GB)。
    • 控制总线:传输控制信号(如读写命令、中断信号)。
  2. 按传输方式分类
    • 并行总线:多位数据同时传输,速度快但距离短(如PCI、USB 3.0之前)。
    • 串行总线:逐位传输,适合长距离,波特率可调,依赖校验码保证正确性(如USB 3.0+、UART)。
  3. 按范围分类
    • 芯片内总线(芯片内部连接)、系统总线(主板内连接CPU、内存)、外总线(设备间通信,如以太网、CAN)。

三、嵌入式操作系统

(一)定义与分类

  1. 定义
    嵌入式操作系统(EOS)负责管理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资源,包括任务调度、内存管理、设备驱动等,分为实时(RTOS)和非实时系统。
  2. 实时操作系统(RTOS)
    • 核心特点:实时性强,确保任务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支持中断响应、任务切换等低延迟操作。
    • 评价指标:中断响应时间、任务切换时间、信号量混洗时间。

(二)调度算法

  1. 优先级调度算法:任务优先级固定,高优先级先执行。
  2. 抢占式优先级调度:高优先级任务可抢占低优先级任务的CPU资源,多数RTOS采用(如FreeRTOS)。
  3. 最早截止期调度(EDF):根据任务截止时间动态调整优先级,截止期近的任务优先执行。

(三)内核架构对比

架构定义优点缺点典型系统
宏内核所有功能(文件系统、设备驱动)集成在内核,运行于同一地址空间。系统调用效率高,无进程间通信开销。内核庞大,可剪裁性差,稳定性低。Linux(嵌入式版)
微内核仅内核核心功能(进程调度、内存管理),其他功能作为用户态服务运行。结构清晰,可剪裁性强,稳定性和安全性高(模块故障不影响内核)。用户-内核态切换频繁,性能略低。鸿蒙OS、QNX

(四)鸿蒙操作系统特性

  1. 分层架构:从下到上分为内核层(支持Linux和LiteOS)、系统服务层、框架层、应用层,支持跨设备功能裁剪。
  2. 分布式能力
    • 分布式软总线、数据管理、任务调度、虚拟外设,实现跨终端无缝协同。
  3. 实时与安全
    • 确定时延引擎降低响应时延25.7%,微内核IPC效率提升5倍。
    • 分布式身份认证、可信运行环境、数据分级管理,保障安全。

四、嵌入式数据库

(一)核心特点

与传统数据库相比,嵌入式数据库具有:

  • 嵌入式:嵌入设备内部,资源占用小。
  • 实时性:支持实时数据处理,响应时间严格(如内存数据库)。
  • 移动性:适应移动场景,支持离线操作。
  • 伸缩性:可根据设备性能裁剪功能。

(二)分类与应用场景

类型定义特点典型应用
内存数据库(MMDB)数据常驻内存,直接访问内存拷贝,实时性最高。读写速度极快,支持实时事务,适合高频访问场景。工业控制、金融实时交易。
文件数据库(FDB)数据存储为文件,通过驱动程序读写,格式固定。实现简单,安全性低(文件格式可直接读取),资源占用小。嵌入式设备本地数据存储。
网络数据库(NDB)嵌入式设备作为客户端,访问远程服务器数据库,支持4G/5G通信。客户端轻量,代码可重用,需解决并发问题。物联网设备远程数据管理。

五、嵌入式软件开发

(一)开发特点与工具链

  1. 核心差异
    • 交叉开发:在宿主机(PC)上开发,通过交叉编译器生成目标机(嵌入式设备)二进制代码,固化或卸载到目标机运行。
    • 软硬件协同:需兼顾硬件特性(如功耗、存储限制),优化代码效率。
    • 严格要求:实时性、安全性、可靠性要求高,代码需审定(如安全攸关系统)。
  2. 关键工具
    • 交叉编译器(如GCC for ARM)、交叉链接器、调试器(JTAG调试器)、仿真器。

(二)功耗优化策略

  1. 软件设计层面
    • 软硬件协同:根据硬件特性优化算法,减少CPU负载。
    • 编译优化:使用低功耗编译选项(如-GOz),减少代码体积。
    • 中断替代查询:用中断驱动代替轮询,降低CPU空闲时间。
    • 电源管理:动态调整CPU频率,进入休眠模式(如ARM的Cortex-M系列低功耗模式)。

六、总结

嵌入式系统是软硬件深度融合的专用计算机系统,核心在于针对特定场景优化性能、功耗和成本。学习时需掌握:

  • 硬件:微处理器分类(MPU/MCU/DSP/GPU/SoC)、体系结构(冯·诺依曼/哈佛)、AI芯片与总线特性。
  • 软件:实时操作系统调度算法、内核架构(宏内核/微内核)、鸿蒙OS的分布式设计。
  • 开发:交叉开发流程、功耗优化策略、工具链使用。
    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如基于STM32或树莓派开发),可深入理解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网络”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809451989@qq.com,投稿邮箱:809451989@qq.com

热搜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