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垃圾回收机制
一、内存的生命周期
在 JavaScript 环境中,内存的一般生命周期如下:
- 内存分配:当我们声明变量、函数、对象时,系统会自动为它们分配内存。
- 内存使用:即对内存进行读写,也就是使用变量、函数等。
- 内存回收:使用完毕后,由垃圾回收器自动回收不再使用的内存。
💡 说明:
- 全局变量一般不会被回收,只有在关闭页面或刷新时才被释放。
- 局部变量在作用域结束后,通常会被自动回收。
二、内存泄漏
内存泄漏是指:程序中分配的内存由于某些原因未被释放或无法释放,导致内存一直被占用。
三、堆和栈的区别(内存分配空间)
区域 | 由谁分配 | 存储内容 | 特点 |
---|---|---|---|
栈(Stack) | 操作系统自动分配 | 函数参数、局部变量等基本数据类型 | 生命周期短,效率高 |
堆(Heap) | 程序员手动分配(JS中由引擎处理) | 对象、数组等复杂数据类型 | 生命周期长,需垃圾回收机制 |
四、垃圾回收机制 - 引用计数算法
IE 浏览器曾采用 引用计数(Reference Counting) 的垃圾回收算法:
🌟 基本原理:
- 每个对象有一个引用计数值:
- 每当有一个引用指向该对象,计数器 +1。
- 每当一个引用被取消,计数器 -1。
- 当计数器为 0 时,表示该对象不再被使用,可以被回收。
✅ 示例:
let obj = { name: 'JS' }; // 创建了一个对象 { name: 'JS' } 变量 obj 指向这个对象 此时引用次数 = 1
let ref = obj; // 引用数为 2
obj = 1; // obj 不再引用那个对象了 引用次数 = 1(只有 ref 还在指向它)
ref = null; //ref 也不再指向那个对象 此时引用次数 = 0
但它却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嵌套引用(循环引用)
五 引用计数算法的设计缺陷
如果两个对象相互引用,尽管他们已不再使用,垃圾回收器不会进行回收,导致内存泄露。
因为他们的引用次数永远不会是0。这样的相互引用如果说很大量的存在就会导致大量的内存泄露
内存泄漏是指程序中已不再使用的内存未被释放,导致内存持续占用的现象。
你租了一个储物柜(内存),
放进去的东西(变量)用完了,
但你忘了把柜子钥匙还回去(释放内存),
所以柜子一直占着,别人也用不了,
时间久了,整个仓库都塞满了废东西
例子:
function fn()
let o1={}
let o2={}
o1.a=o2//.a只是 对象的属性,它并不需要在对象声明时预先定义o2.a=o1
return '引用计数没法回收'
六 标记清除法
现代的浏览器已经不再使用引用计数算法了,
现代浏览器通用的大多是基于标记清除算法的某些改进算法,总体思想都是一致的。
解决了技术算法的缺陷
核心:
1 标记清除算法将“不再使用的对象”定义为“无法达到的对象”
2 就是从根部(在JS中就是全局对象)出发定时扫描内存中的对象。凡是能从根部到达的对象,都是还需要使用的。
3 那些无法由根部出发触及到的对象被标记为不再使用,稍后进行回收。
🧠 标记清除法的具体步骤
1. 从根开始遍历
根对象通常是全局对象(如 window
或 global
),以及当前活跃的变量、函数等。
对这些根对象进行遍历,标记所有可达的对象。
2. 标记所有可达对象
从根对象出发,访问每个可以直接或间接访问到的对象(即通过引用访问的对象)。
被访问到的对象会被标记为“存活”状态。
3. 清除不可达对象
完成标记后,所有没有被标记的对象都可以被认为是垃圾(不可达对象)。
这部分对象会被清除(回收内存)。
let obj1 = { name: 'Alice' };
let obj2 = { name: 'Bob' };
let obj3 = { name: 'Charlie' };// obj1 引用了 obj2
obj1.ref = obj2;// obj2 引用了 obj3
obj2.ref = obj3;// 根对象是 obj1
如果:
obj1 = null;
此时 obj1 被设为 null,它不再引用任何对象。由于 obj1 不再引用任何对象,而 obj2 和 obj3 之间没有外部引用,它们会被视为不可达的对象,从而被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