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棒球运动中,"干扰球"(Interference)是指球员或场外人员非法影响了比赛的正常进行。以下情况通常 不构成干扰,属于合法行为或无需判罚:
1. 击跑员(Batter-Runner)合法跑垒
跑垒限制线内:击跑员在击球后沿一垒跑垒限制线(右侧3英尺内)正常跑向一垒,即使与守备球员发生轻微碰撞,只要无故意动作,一般不判干扰。
未改变路径:若击跑员未偏离跑垒路线,且未主动伸手、抬肘或故意阻挡守备球员接球或传球,不算干扰。
2. 跑垒员的正常行为
触垒时的接触:跑垒员在触碰垒包时与守备球员发生身体接触(如滑垒触垒),若动作合理且未故意冲撞,不视为干扰。
被动阻碍:若跑垒员静止站在垒包上,守备球员因自身动作(如传球偏差)触碰到跑垒员,不算干扰。
避让动作:跑垒员为避免被触杀而改变路径,只要不故意阻挡守备球员处理球,通常不判罚。
3. 守备球员的合法动作
优先权原则:守备球员在处理击出的球时,跑垒员需主动避让。若守备球员已占据跑垒路径并正常接球,跑垒员碰撞守备球员不视为干扰。
无意接触:若守备球员与跑垒员因正常比赛动作发生非故意接触(如传球偏差击中跑垒员),且未影响比赛结果,裁判可能不判罚。
4. 观众或场外因素
观众未越界:若观众未进入比赛场地且未主动伸手触碰比赛中的球(如本垒打飞入看台),不构成观众干扰。
自然障碍物:球击中场地固定设施(如围栏、灯柱)后反弹,比赛继续,不算干扰。
5. 击球员的合理动作
完成挥棒后:击球员挥棒后球棒掉落在本垒附近,若未故意用球棒触碰来球或阻碍捕手处理球,一般不判干扰。
未离开击球区:击球员在击球后留在击球区内,未故意阻挡捕手传球或视线,属于合法行为。
关键判罚原则
意图判定:裁判需判断行为是否故意妨碍比赛。
直接影响:若行为未改变球的方向或比赛进程(如跑垒员被触杀后发生的碰撞),可能不判干扰。
规则例外:某些联盟(如MLB)对特定情况有细则,需结合具体规则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