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尧图网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艺术 > 设计模式每日硬核训练 Day 16: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完整讲解与实战应用

设计模式每日硬核训练 Day 16: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完整讲解与实战应用

2025/4/28 17:51:39 来源:https://blog.csdn.net/Interview_TC/article/details/147550386  浏览:    关键词:设计模式每日硬核训练 Day 16: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完整讲解与实战应用

🔄 回顾 Day 15:享元模式小结

在 Day 15 中,我们学习了享元模式(Flyweight Pattern):

  • 通过共享对象,分离内部状态与外部状态,大量减少内存开销。
  • 适用于字符渲染、游戏场景、图标缓存等高频对象复用场景。

今天的主角是极具灵活性的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

责任链模式:将请求沿着处理链传递,节点动态决定是否处理请求或传递给下一个节点,构建解耦、灵活的处理流程。


一、责任链模式的核心动机

在系统中,常常需要多个对象处理同一个请求,但又希望:

  • 谁处理由运行时决定
  • 发送者不需要知道具体哪个对象处理了请求

✅ 应用场景:

  • 日志处理链:Debug → Info → Error
  • GUI 事件传递:子控件未处理,则父控件继续处理
  • 中间件框架:权限验证、日志记录、异常捕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结构图(UML)

+----------------+
| Handler        |
+----------------+
| +setNext()     |
| +handle()      |
+----------------+/\/  \
+-----------------+   +-----------------+
| ConcreteHandlerA |   | ConcreteHandlerB |
+-----------------+   +-----------------+

三、角色说明

角色职责描述
Handler抽象处理者接口,定义 setNext 和 handle 方法
ConcreteHandler具体处理者,决定自己处理或传递给下一个节点

四、C++ 实现:日志处理责任链

✅ 抽象处理器

class Logger {
protected:std::shared_ptr<Logger> next_;public:void setNext(std::shared_ptr<Logger> next) {next_ = next;}virtual void logMessage(int level, const std::string& message) = 0;virtual ~Logger() = default;
};

✅ 具体处理器(不同级别)

class DebugLogger : public Logger {
public:void logMessage(int level, const std::string& message) override {if (level == 1)std::cout << "[DEBUG] " << message << std::endl;else if (next_)next_->logMessage(level, message);}
};class InfoLogger : public Logger {
public:void logMessage(int level, const std::string& message) override {if (level == 2)std::cout << "[INFO] " << message << std::endl;else if (next_)next_->logMessage(level, message);}
};class ErrorLogger : public Logger {
public:void logMessage(int level, const std::string& message) override {if (level == 3)std::cout << "[ERROR] " << message << std::endl;else if (next_)next_->logMessage(level, message);}
};

✅ 使用示例

int main() {auto debugLogger = std::make_shared<DebugLogger>();auto infoLogger = std::make_shared<InfoLogger>();auto errorLogger = std::make_shared<ErrorLogger>();debugLogger->setNext(infoLogger);infoLogger->setNext(errorLogger);auto loggerChain = debugLogger;loggerChain->logMessage(1, "调试信息");loggerChain->logMessage(2, "普通信息");loggerChain->logMessage(3, "错误信息");return 0;
}

输出:

[DEBUG] 调试信息
[INFO] 普通信息
[ERROR] 错误信息

五、责任链常见应用场景总结

场景链式责任节点
GUI 事件处理子控件 → 父控件 → 窗口根
Web 请求处理认证中间件 → 日志中间件 → 缓存中间件
业务审批流组长 → 部门经理 → 总经理
客户请求分发客户端路由规则链
配置查找链环境变量 → 配置文件 → 默认值

六、优点与缺点分析

✅ 优点:

  • 请求发送者与处理者解耦
  • 责任链可动态组合,支持灵活扩展
  • 便于增加、修改处理节点逻辑

❗ 缺点:

  • 可能导致请求未被任何节点处理(需要合理设计)
  • 调试复杂,请求流向不易跟踪

七、责任链与其他模式对比

模式核心意图是否处理一件事
责任链 Chain请求沿链传递,节点决定处理与否❓(可能处理/可能不处理)
观察者 Observer所有订阅者都收到通知✅(全部处理)
命令模式 Command将请求封装成对象,单点发送✅(单一处理者)

八、面试回答模板

“我们在 Web 框架中使用责任链模式构建中间件处理流。每个中间件负责一部分功能,比如鉴权、日志、缓存,如果某个中间件未处理,就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责任链极大提升了模块解耦和扩展性,同时支持动态组合不同处理顺序。”

✅ 建议强调链式流动、模块化处理、动态组合优势。


九、口诀记忆

“节点串成链,请求顺流传;能处就拦截,不能就后延。”


十、明日预告:Day 17

中介者模式(Mediator Pattern):统一控制对象交互,减少对象间耦合,简化系统复杂度。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网络”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809451989@qq.com,投稿邮箱:809451989@qq.com

热搜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