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算力部署方式的影响因素
- 数据量
- 计算难度
- 前期投入
- 数据隐私
- 应用规模与泛化能力
- 云、边、端部署的特点和对比
- 典型场景举例
- 社区人脸门禁
- 后厨老鼠识别
- 未来展望
算力部署方式的影响因素
最近和人工智能从业者进行了非常广泛的沟通,尝试对模型应用的云、边、端模式进行对比。
2015 年前后语音和图片相关的人工智能应用逐渐兴起,目前在不少通用场景下,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 AI 应用服务,例如人脸比对、车牌识别等。
而人工智能的落地离不开“计算能力”,或者说算力。考虑到业务场景下各种因素的影响,算力部署的位置选择就有所不同。
数据量
在很多应用场景中,尤其是与物联网终端设备相关的场景下,设备采集的数据非常庞大,如果将所有原始数据上传云端再进行处理,带宽费用可能远超计算成本。
以 200 万像素摄像机为例,即便采用最新的 H.265 编码,一台摄像机一天的录像空间也要 20G 以上。如果所有视频都进行实时上传,占用的带宽就是 2Mb/s,公有云一年的带宽费用就超过 1000 元。
这时,我们通常会考虑在边缘侧,也就是在设备上,或者局域网内,完成数据的初步筛选和处理,减少上传云端的数据量。
计算难度
当面临复杂的计算任务,如人工智能训练、科学模拟或密码学运算时,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这导致对高性能硬件的需求增加,如GPU、TPU或高性能CPU集群。
举个例子,如果你希望部署 DeepSeek R1 满血版,根据某些供应商提供的部署方案,需要两张 H20 的显卡,整体部署费用达到 300 万以上。
绝大多数的项目都没有这么充足的预算。
但是有一些简单的任务,例如图像识别中的目标标定、文字识别、基本人脸比对等,算法成熟,算力要求也不高,这些任务可能只需要 2T,甚至是 0.5T 的算力。
市面上能够提供这种能力的芯片供应商则非常多,我们可以选用一些性价比更高的设备。而这些设备放在专业的机房里,占用带宽资源的同时,又无法提供足够的计算价值,通常难以为公有云提供商带来丰厚的利润,所以他们也无意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低算力的设备,部署在边缘侧。
前期投入
正如许多餐饮店由于不知道后续经营效果如何,所以在开店早期,对大部分贵重的设备采用租赁的方式。
当提到通过人工智能降本增效时,绝大多数企业主对服务的效果是不明确的,他们自然希望能够小成本验证效果。所以租赁模式就是他们的首选。
而边缘设备,尤其是存在绑定关系的边缘设备,其租赁、回收的难度均较大,这类的供应商往往不存在;而云端租赁正是公有云的成熟商业模式,相对容易实现。
数据隐私
在处理医疗、监管、金融等敏感数据时,算力部署必须符合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很多项目要求数据不能上传公网。
同样因为数据隐私的问题,模型训练的数据往往不是公开的,这也意味着市面上难有公开训练的模型,如果客户自己有充足的数据,自己进行模型的训练和部署。
那么在这些时候,边缘化部署就是唯一的选择。
应用规模与泛化能力
2015 年开始,图像类的人工智能算法就已经开始发展和商业化尝试,但十年过去了,我们看到的通用的图像类人工智能算法并没有很多。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标注数据的缺失,导致算法训练的效果一般,检出率及检准率不足,导致难以商用。换言之,除非场景足够通用、数据量足够大,都难以训练出一个有效的算法模型。
由于使用人群较小,需求并发少,云端租赁的商业逻辑不成立,云服务商不愿意提供此类服务。实际上找 ISV 协助开发难度也较大。
同时训练数据量小,模型泛化能力不足,一种可行的思路是针对特定的场景,进行模型微调训练,并进行针对性部署,每个场景下的模型都是进行过训练的。
因此针对使用人群较小、数据量不足的场景,边缘化部署就变成了更合理的选择。
云、边、端部署的特点和对比
人工智能算法落地的算力部署,往往有云、边、端三种方式:
- 云端:将计算资源(如CPU、GPU、存储、网络等)集中部署在远程的数据中心,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计算服务
- 边缘:计算资源部署在靠近数据源或用户终端的边缘节点上,这些边缘节点可以是小型数据中心、基站、路由器、网关等设备,和终端设备在同一个局域网内
- 终端:计算资源部署在用户终端设备上,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摄像头、物联网设备等
特性 | 云端 | 边缘 | 终端 |
---|---|---|---|
算力 | 强大,无限制 | 中等,4T-200T,通常只支持 INT8 | 较弱,通常小于 4T,通常只支持 INT8,设置 INT4 |
资源部署 | 灵活,支持租赁 | 灵活 | 固定 |
模型定制 | 缺乏 | 支持 | 支持 |
算力浪费 | 较少 | 较少 | 潜在较多 |
并发处理 | 难处理 | 好处理 | 无并发问题 |
网络费用 | 高 | 低 | 无网络费用 |
数据隐私 | 有风险 | 安全 | 安全 |
典型场景举例
社区人脸门禁
社区人脸门禁场景是一个典型的智能安防应用,它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对社区出入口的智能化管理。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 业主刷脸直接进出小区、单元门
- 访客在线填写信息,录入人脸,
- 记录家政、快递、外卖等人员的出入情况,并进行有效管理
同时我们需要兼顾:
- 小区业主人脸数据属于个人隐私数据,在采集、存储、使用上,需要注意
- 社区里通常有个机房,机房里已经部署了服务器,作为小区监控、社区服务的载体
- 如果宽带供应商除了问题,不应该影响小区业主的使用
为了实现这些功能:
- 首先需要采集人脸数据,并形成人脸库
- 在小区大门、单元门等地,安装人脸采集设备(门禁等),可以识别人脸
- 人脸采集后,我们需要通过算法进行人脸比对
因此比较合理的方案架构,可能就是:
- 云端:负责图片的初步采集,支持业主、访客等人员上传人脸,并下发到社区边缘计算设备,但不做图片存储
- 边缘:
- 对人脸图片进行编码,形成特征值,并进行存储,形成人脸库
- 对于终端能力较弱的,可以由边缘进行人脸比对
- 对人脸识别记录进行存储和汇总、分析
- 终端:
- 进行基本的人脸识别、人脸采集
- 较强的终端可以直接进行人脸比对,并上报识别结果给社区服务器(边缘)
后厨老鼠识别
后厨是食品加工的关键场所,一旦出现鼠患,将极大地增加食品污染的风险。目前食品安全作为政府监管的重要方向,监管需求逐渐提升。
另一方面识别老鼠的行动轨迹,能够帮助企业规范后厨管理,提升连锁店运营能力,保护企业形象。
实现上,就是希望在后厨安装摄像机,或利用原有的摄像机,完成监控画面采集,并对画面中有老鼠的画面和视频进行识别分析。实现后厨老鼠识别的难点在于:
- 由于涉及企业形象,公开的后厨老鼠数据往往是缺失的,因此目前老鼠识别算法并不成熟
- 老鼠目标较小,且形态较多,皮鞋、帽子、桌腿等都可能被识别为老鼠,检出和检准率难以同时保障
- 很多连锁店无法为终端设备提供免费的网络环境,需要借助物联网卡,因此流量费较高
同时我们要综合考虑终端设备和边缘计算设备的成本及能力情况:
- 目前市面上具有老鼠识别功能的摄像机较少,且价格相对较高,而支持定制的能力较弱
- 具有边缘计算能力的 AI 盒子供应商较多,产品价格相对较优,且内置 Linux 的系统,可以进行服务定制
- 以 4T 算力的边缘盒子为例,可以对 4 路摄像机进行单个算法的视频分析
所以目前比较合理的方案架构是:
- 终端(通常是 2-4 路摄像机):
- 进行初步的筛查,例如移动侦测等
- 边缘
- 作为视频存储介质
- 对鼠患高发时段(夜间)的视频进行初步筛查,重在检出而非检准
- 将老鼠识别结果上报到云端
- 其他必要的本地管理能力
- 云端
- 作为连锁经营统一管理平台
- 对老鼠检出结果进行进一步筛查,重在检准
- 生成老鼠活动轨迹、老鼠识别报告等
这里做一些额外的延伸。后厨还有一些其他的人工智能应用,例如垃圾桶是否敞开、是否戴口罩、是否戴帽子、是否有抽烟等,都可以通过边缘计算盒子来完成。
刚刚有提到 4T 算力的边缘盒子可以对 4 路摄像机进行单个算法的视频分析。那个如果涉及到多个算法,又不想更换算力更强(更昂贵)的设备该怎么办?常见的做法有几种:
- 从视频识别改为抽帧图片识别:视频每秒可能多达 20 帧,如果改为每秒抽一帧进行分析,能够大大降低算力要求
- 训练多合一的算法:一个算法支持多种目标检测,比多个只支持单个目标检测的算法要更经济
- 减少识别时间片段:各个服务的重点检测时段不同,例如鼠患是 0-6 点,工作规范是 10-14 点、16-23 点,我们可以只针对风险高发时段进行检测
未来展望
我们看得到的趋势是,随着技术发展以及计算资源价格的下降,终端和边缘设备的计算能力会越来越强。
这也意味着很多原先云端才能做的服务,边缘也可以做了;很多原先边缘才能做的事情,终端也可以自行处理了。
这种计算模式的转变,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也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未来,我们或许能看到更多个性化、定制化的人工智能服务,它们将更加贴近我们的需求,让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和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