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尧图网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锐评 > 计算物理精解【11】-计算原理精解【8】

计算物理精解【11】-计算原理精解【8】

2024/12/1 5:36:09 来源:https://blog.csdn.net/sakura_sea/article/details/142769569  浏览:    关键词:计算物理精解【11】-计算原理精解【8】

文章目录

  • 马尔科夫过程论
    • 基础
    • 理论
      • 函数系的定义、例子和分类
        • 一、函数系的定义
        • 二、函数系的例子
        • 三、函数系的分类
      • 什么是测度
        • 定义
        • 性质
        • 种类
        • 应用
        • 总结
      • 计算测度的公式
        • 1. 长度(一维测度)
        • 2. 面积(二维测度)
        • 3. 体积(三维测度)
        • 4. 概率测度
        • 5. 其他测度
        • 注意事项
      • 勒贝格积分
        • 一、定义
        • 二、计算
        • 三、例子
      • 可测映象(可测映射)
      • 可测空间
      • 定义关系
      • 关系详解
      • 总结
    • 要点
    • 理论基础
      • σ代数
        • 定义
        • 性质
        • 应用
        • 例子
        • 总结
      • 马尔可夫过程概述
        • 一、马尔可夫过程的原理
        • 二、马尔可夫过程的算法过程
        • 三、具体例子
      • 马尔可夫链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 一、确定马尔可夫链的状态空间
        • 二、收集状态转移数据
        • 三、计算转移频率
      • 实际应用例子:天气预测
        • 背景描述
        • 数据收集与统计
        • 构建状态转移矩阵
        • 应用状态转移矩阵进行预测
        • 注意事项
      • 实际应用例子:股票价格预测
        • 背景描述
        • 数据收集与状态划分
        • 构建状态转移矩阵
        • 应用状态转移矩阵进行预测
        • 注意事项
      • 马尔可夫链模型和拉普拉斯修正模型
        • 一、定义与原理
        • 二、应用领域
        • 三、数学表达
        • 四、总结
  • 参考文献

马尔科夫过程论

基础

  • 如果 α 是 ( G 1 , A 1 ) 到 ( G 2 , A 2 ) 的可测映象, β 是 ( G 2 , A 2 ) 到 ( G 3 , A 3 )的可测映象 β α ( G 1 , A 1 ) 到的可测映象,前提是 β 的定义域包含 α ( G 1 ) 如果\alpha是(G_1,A_1)到(G_2,A_2)的可测映象,\beta是(G_2,A_2)到(G_3,A_3)的可测映象\\\beta\alpha(G_1,A_1)到的可测映象,前提是\beta的定义域包含\alpha(G_1) 如果α(G1,A1)(G2,A2)的可测映象,β(G2,A2)(G3,A3)的可测映象βα(G1,A1)到的可测映象,前提是β的定义域包含α(G1)
  • 设 ( G , M ) 为某可测空间,非负函数 φ ( A ) ( A ∈ M ) 称为测度 对 M 中任一有限或可数多个两两不相交的集 A 1 , A 2 , . . . , φ ( ∪ A k ) = Σ φ ( A k ) , φ ( G ) = 1 的测度称为概率测度 设(G,M)为某可测空间,非负函数\varphi(A)(A \in M)称为测度 \\对M中任一有限或可数多个两两不相交的集A_1,A_2,...,\varphi(\cup A_k)=\Sigma \varphi(A_k),\varphi(G)=1的测度称为概率测度 (G,M)为某可测空间,非负函数φ(A)(AM)称为测度M中任一有限或可数多个两两不相交的集A1,A2,...,φ(Ak)=Σφ(Ak),φ(G)=1的测度称为概率测度
  • 令 α i 为从 ( G , A ) 到 ( G i , A i ) 的可测映象,则由公式 令\alpha_i为从(G,A)到(G_i,A_i)的可测映象,则由公式 αi为从(G,A)(Gi,Ai)的可测映象,则由公式
    α ( w ) = { α 1 ( w ) , α 2 ( w ) , . . . } 所定义的 空间 ( G , A ) 到 ( G 1 × G 2 × . . . . G n , A 1 × A 2 × . . . . ) 的映象是可测的。 \alpha(w)=\{\alpha_1(w),\alpha_2(w),...\}所定义的 \\空间(G,A)到(G_1\times G_2 \times ....G_n,A_1 \times A_2 \times....)的映象是可测的。 α(w)={α1(w),α2(w),...}所定义的空间(G,A)(G1×G2×....Gn,A1×A2×....)的映象是可测的。
  • 如果 0 ≤ f n ( w ) ↑ f ( w ) 对一切 w ∈ A 成立,则 如果0\le f_n(w)\uparrow f(w)对一切w \in A成立,则 如果0fn(w)f(w)对一切wA成立,则
    lim ⁡ ∫ A f n ( w ) φ ( d w ) = ∫ A f n ( w ) φ ( d w ) \lim\int_Af_n(w)\varphi(dw)=\int_Af_n(w)\varphi(dw) limAfn(w)φ(dw)=Afn(w)φ(dw)
  • 如果对于一切 w ∈ A , f n ( w ) → f ( w ) , ∣ f n ( w ) ∣ < g ( w ) ,且 g 在 A 上 φ 可积,则 如果对于一切w \in A,f_n(w)\rightarrow f(w),|f_n(w)| \lt g(w),且g在A上\varphi可积,则 如果对于一切wA,fn(w)f(w)fn(w)<g(w),且gAφ可积,则
    lim ⁡ ∫ A f n ( w ) φ ( d w ) = ∫ A f n ( w ) φ ( d w ) \lim\int_Af_n(w)\varphi(dw)=\int_Af_n(w)\varphi(dw) limAfn(w)φ(dw)=Afn(w)φ(dw)
  • 令 M i 为 G i 中的 σ 代数, φ i 为 M i 上的测度 ( i = 1 , 2 ) ,设 f ( w 1 , w 2 ) 是 G 1 × G 2 上的 M 1 × M 2 可测函数,则 令M_i为G_i中的\sigma代数,\varphi_i为M_i上的测度(i=1,2),设f(w_1,w_2)是G_1 \times G_2上的M_1\times M_2可测函数,则 MiGi中的σ代数,φiMi上的测度(i=1,2),设f(w1,w2)G1×G2上的M1×M2可测函数,则
    ∫ G 1 [ ∫ G 2 ∣ f ( w 1 , w 2 ) ∣ φ 2 ( d w 2 ) ] φ 1 ( d w 1 ) < ∞ ,则 ∫ G 1 [ ∫ G 2 ∣ f ( w 1 , w 2 ) ∣ φ 2 ( d w 2 ) ] φ 1 ( d w 1 ) = ∫ G 2 [ ∫ G 1 ∣ f ( w 1 , w 2 ) ∣ φ 2 ( d w 1 ) ] φ 1 ( d w 2 ) \int_{G_1}[\int_{G_2}\mid f(w_1,w_2) \mid \varphi_2(dw_2)]\varphi_1(dw_1) \lt \infty,则 \\\int_{G_1}[\int_{G_2}\mid f(w_1,w_2) \mid \varphi_2(dw_2)]\varphi_1(dw_1) = \int_{G_2}[\int_{G_1}\mid f(w_1,w_2) \mid \varphi_2(dw_1)]\varphi_1(dw_2) G1[G2f(w1,w2)φ2(dw2)]φ1(dw1)<,则G1[G2f(w1,w2)φ2(dw2)]φ1(dw1)=G2[G1f(w1,w2)φ2(dw1)]φ1(dw2)
  • 设 α 是 ( G 1 , A 1 ) 到 ( G 2 , A 2 ) 的可测映象, φ 是 A 1 上的测度,则 A 2 上的测度可如下定义 设\alpha是(G_1,A_1)到(G_2,A_2)的可测映象,\varphi是A_1上的测度,则A_2上的测度可如下定义 α(G1,A1)(G2,A2)的可测映象,φA1上的测度,则A2上的测度可如下定义
    ψ ( τ ) = φ { α ( w ) ∈ τ } ( τ ∈ A 2 ) 定义 A 2 下的测度,对任一 A 2 可测函数 f ∫ G 2 f ( w 2 ) ψ ( d w 2 ) = ∫ G 1 f [ α ( w 1 ) ] φ ( d w 1 ) \psi(\tau)=\varphi\{\alpha(w)\in \tau\}(\tau \in A_2) \\定义A_2下的测度,对任一A_2可测函数f \\\int_{G_2}f(w_2)\psi(dw_2)=\int_{G_1}f[\alpha(w_1)]\varphi(dw_1) ψ(τ)=φ{α(w)τ}(τA2)定义A2下的测度,对任一A2可测函数fG2f(w2)ψ(dw2)=G1f[α(w1)]φ(dw1)
  • 设 U , V , Z 为三个空间, A U , A V , A Z 为这些空间的子集 σ 代数 F ( u , z ) ( u ∈ U , z ∈ Z ) 为关于 A 1 × A 2 的可测函数, P v ( v ∈ V ) 是 σ 代数 A Z 上的测度,并且对任意 τ ∈ A Z , P v ( τ ) 为 A V 可测 如果积分 G ( u , v ) = ∫ Z F ( u , v ) P ( d z ) 对一切 u ∈ U , v ∈ V 收敛, 它是 A U × A V 可测函数。 设U,V,Z为三个空间,A_U,A_V,A_Z为这些空间的子集\sigma 代数\\ F(u,z)(u \in U,z \in Z)为关于A_1\times A_2的可测函数, \\P_v(v \in V)是\sigma代数A_Z上的测度,并且对任意\tau \in A_Z,P_v(\tau)为A_V可测 \\如果积分G(u,v)=\int_Z F(u,v)P(dz)对一切u\in U,v \in V收敛, \\它是A_U\times A_V可测函数。 U,V,Z为三个空间,AU,AV,AZ为这些空间的子集σ代数F(u,z)(uU,zZ)为关于A1×A2的可测函数,Pv(vV)σ代数AZ上的测度,并且对任意τAZ,Pv(τ)AV可测如果积分G(u,v)=ZF(u,v)P(dz)对一切uU,vV收敛,它是AU×AV可测函数。

理论

函数系的定义、例子和分类

一、函数系的定义

函数系是指由一组函数构成的集合,这些函数之间可能具有某种特定的关系或性质。在数学中,函数系的概念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数学分析、泛函分析、逼近论等。函数系中的函数可以是同一类型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关键在于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或共性。

二、函数系的例子
  1. 正交多项式函数系

    • 定义:在某一区间内,如果一组多项式函数满足正交性条件,即任意两个不同次数的多项式在该区间内的积分为零,则这组多项式构成一个正交多项式函数系。
    • 例子:勒让德多项式、切比雪夫多项式等。这些多项式在数值分析、逼近论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2. 三角函数系

    • 定义:在 [ − π , π ] [-\pi, \pi] [π,π]区间内,由常数1、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及其整数倍角函数构成的集合构成一个正交函数系。
    • 例子 { 1 , sin ⁡ x , cos ⁡ x , sin ⁡ 2 x , cos ⁡ 2 x , … , sin ⁡ n x , cos ⁡ n x , … } \{1, \sin x, \cos x, \sin 2x, \cos 2x, \ldots, \sin nx, \cos nx, \ldots\} {1,sinx,cosx,sin2x,cos2x,,sinnx,cosnx,}。这是傅里叶级数展开的基础,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领域。
  3. 幂函数系

    • 定义:虽然幂函数系 { 1 , x , x 2 , x 3 , … } \{1, x, x^2, x^3, \ldots\} {1,x,x2,x3,}在一般区间内不是正交的,但它在某些特定问题中仍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泰勒级数展开中,幂函数系用于表示函数的局部近似。
三、函数系的分类

函数系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和性质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

  1. 按正交性分类

    • 正交函数系:如上所述,满足正交性条件的函数系。
    • 非正交函数系:不满足正交性条件的函数系。
  2. 按函数类型分类

    • 多项式函数系:由多项式函数构成的集合。
    • 三角函数系:由三角函数及其整数倍角函数构成的集合。
    • 指数函数系:由指数函数构成的集合,尽管它们不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函数系出现,但在某些特定问题中有重要应用。
    • 其他类型函数系:如对数函数系、双曲函数系等,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而定。
  3. 按应用领域分类

    • 数学分析中的函数系:如用于逼近论的勒让德多项式、切比雪夫多项式等。
    • 物理学中的函数系:如量子力学中的本征函数系、波动方程中的解函数系等。
    • 工程学中的函数系:如信号处理中的傅里叶级数展开所用的三角函数系、图像处理中的小波函数系等。

请注意,以上分类方式并不是严格的,函数系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标准进行分类。在实际应用中,函数系的选择和构造往往取决于具体问题的性质和需求。

什么是测度

测度(Measure)是一个数学术语,在数学和物理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以下是关于测度的详细解释:

定义

数学上,测度是一个函数,它对一个给定集合的某些子集指定一个数,这个数可以比作大小、体积、概率等等。简单来说,测度就是用来量化集合或其子集的一种数学工具。

性质

测度函数遵循一些基本规则,这些规则确保了测度的合理性和一致性。主要包括:

  1. 非负性:对于任意集合A,测度函数返回的结果不会是负数。
  2. 集合可数加性:对于可数的A1、A2、…、An,它们满足两两不交,测度函数返回的结果等于它们分别测度的和,即m(A1∪A2∪…∪An)=m(A1)+m(A2)+…+m(An)。
  3. 单调性:如果A包含在B中,则m(A)≤m(B)。
  4. 正则性:对于任意可测集A,以及任意实数C>0,都存在紧致子集K,使得m(A-K)<C。
  5. 完全性:每一个空集的测度是0。
种类

测度有多种类型,包括但不限于:

  • 计数测度:对集合中的每个元素都赋予相同的正数(通常是1)作为测度。
  • 哈尔测度:在局部紧群上定义的测度,具有特殊的性质,如左不变性和右不变性。
  • 勒贝格测度:在实数集或其子集上定义的测度,是测度论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测度之一。
  • 概率测度:当测度的值域为[0,1]且全集的测度为1时,该测度被称为概率测度,在概率论中有广泛应用。
应用

测度理论在数学和物理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

  • 在概率论中:测度用于量化随机事件的概率,如连续分布中的概率密度函数就是通过积分得到的测度。
  • 在物理学中: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理论中的波函数如果符合某些基本要求,则被称为可测函数,可以对其进行测度运算以得到物理系统在不同状态下的概率分布。
  • 在几何学中:测度用于测量曲面或封闭曲线的长度、面积等几何量。
总结

测度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提供了一种量化集合或其子集大小的方法。通过测度函数,我们可以更加精确地描述和分析各种数学和物理现象。

计算测度的公式

计算测度的公式并不是单一的,因为它依赖于具体的测度类型和所应用的领域。测度是一个广泛的数学概念,用于量化集合或其子集的大小、体积、概率等。以下是一些常见测度的计算公式和说明:

1. 长度(一维测度)
  • 直线距离:通过两点坐标的勾股定理计算,公式为: d = ( x 2 − x 1 ) 2 + ( y 2 − y 1 ) 2 d = \sqrt{(x_2 - x_1)^2 + (y_2 - y_1)^2} d=(x2x1)2+(y2y1)2 。这个公式用于计算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2. 面积(二维测度)
  • 矩形面积:计算公式为: A = 长 × 宽 A = \text{长} \times \text{宽} A=×
  • 圆面积:计算公式为: A = π r 2 A = \pi r^2 A=πr2,其中 r r r是圆的半径。
  •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 A = 1 2 × 底边长 × 高 A = \frac{1}{2} \times \text{底边长} \times \text{高} A=21×底边长×
3. 体积(三维测度)
  • 立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为: V = 长 × 宽 × 高 V = \text{长} \times \text{宽} \times \text{高} V=××
  • 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为: V = π r 2 h V = \pi r^2 h V=πr2h,其中 r r r是底面圆的半径, h h h是高。
  • 球体体积:计算公式为: V = 4 3 π r 3 V = \frac{4}{3} \pi r^3 V=34πr3,其中 r r r是球的半径。
4. 概率测度

在概率论中,测度用于量化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测度的计算通常依赖于事件的概率分布函数或密度函数。例如,对于连续分布,概率可以通过对概率密度函数在指定区间上的积分来计算。

5. 其他测度
  • 勒贝格测度:在实数集或其子集上定义的测度,是测度论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测度之一。勒贝格测度的计算通常涉及复杂的数学理论,如集合的划分、可测集的构造等。
  • 哈尔测度:在局部紧群上定义的测度,具有特殊的性质,如左不变性和右不变性。哈尔测度的计算也涉及复杂的数学理论。
注意事项
  • 测度的计算公式取决于具体的测度类型和所应用的领域。
  •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度类型和计算公式。
  • 对于复杂的测度问题,可能需要借助专业的数学工具或软件进行计算。

由于测度是一个广泛的数学概念,并且涉及多个领域和复杂的数学理论,因此无法给出一个统一的计算公式。以上提供的公式仅是一些常见测度的示例。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度类型和计算公式。

勒贝格积分

是现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积分概念,它扩展了传统积分运算的适用范围,并提供了更一般的积分定义和计算方法。以下是对勒贝格积分的定义、计算及例子的详细描述:

一、定义

勒贝格积分是以法国数学家昂利·勒贝格命名的,他于1904年引入了这一积分定义。勒贝格积分将积分运算扩展到任何测度空间中,并允许对更广泛的函数进行积分。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勒贝格积分可以看作是对一个非负函数的积分,其值等于该函数图像与轴之间“面积”的某种广义度量。

具体来说,设 E E E是实数集 R R R上的一个可测集, f ( x ) f(x) f(x)是定义在 E E E上的非负可测函数。则 f ( x ) f(x) f(x) E E E上的勒贝格积分定义为:

∫ E f ( x ) d x = sup ⁡ { ∫ E ϕ ( x ) d x : ϕ ( x ) 是  E 上的非负简单函数,且  0 ≤ ϕ ( x ) ≤ f ( x ) } \int_E f(x) \, dx = \sup \left\{ \int_E \phi(x) \, dx : \phi(x) \text{ 是 } E \text{ 上的非负简单函数,且 } 0 \leq \phi(x) \leq f(x) \right\} Ef(x)dx=sup{Eϕ(x)dx:ϕ(x)  E 上的非负简单函数,且 0ϕ(x)f(x)}

这里,非负简单函数是指那些取值有限个非负常数的函数,且每个常数值只在可测集上取得。这个定义通过一系列非负简单函数来逼近原函数,并取这些逼近函数积分的上确界作为原函数的勒贝格积分。

二、计算

勒贝格积分的计算方法相对复杂,但可以通过一系列定理和性质来简化。以下是一些与计算相关的定理和方法:

  1. 单调收敛定理:如果非负函数列 { f n ( x ) } \{f_n(x)\} {fn(x)}在可测集 E E E上单调增加且逐点收敛到函数 f ( x ) f(x) f(x),则 lim ⁡ n → ∞ ∫ E f n ( x ) d x = ∫ E f ( x ) d x \lim_{n \to \infty} \int_E f_n(x) \, dx = \int_E f(x) \, dx limnEfn(x)dx=Ef(x)dx
  2. 法图引理:如果非负函数列 { f n ( x ) } \{f_n(x)\} {fn(x)}在可测集 E E E上逐点收敛到函数 f ( x ) f(x) f(x),且对任意 n n n ∫ E f n ( x ) d x ≤ M \int_E f_n(x) \, dx \leq M Efn(x)dxM(其中 M M M是某个常数),则 lim ⁡ n → ∞ ∫ E f n ( x ) d x = ∫ E f ( x ) d x \lim_{n \to \infty} \int_E f_n(x) \, dx = \int_E f(x) \, dx limnEfn(x)dx=Ef(x)dx
  3. 逐项积分定理:如果 { f n ( x ) } \{f_n(x)\} {fn(x)}是可测集 E E E上的一列非负可测函数,则 ∫ E ∑ n = 1 ∞ f n ( x ) d x = ∑ n = 1 ∞ ∫ E f n ( x ) d x \int_E \sum_{n=1}^\infty f_n(x) \, dx = \sum_{n=1}^\infty \int_E f_n(x) \, dx En=1fn(x)dx=n=1Efn(x)dx(假设右边的级数收敛)。

在实际问题中,勒贝格积分的计算往往需要结合具体问题的特性和上述定理来进行。

三、例子

考虑狄利克雷函数 D ( x ) D(x) D(x),其定义为:

D ( x ) = { 1 , 如果  x 是有理数 0 , 如果  x 是无理数 D(x) = \begin{cases} 1, & \text{如果 } x \text{ 是有理数} \\ 0, & \text{如果 } x \text{ 是无理数} \end{cases} D(x)={1,0,如果 x 是有理数如果 x 是无理数

这个函数在实数集上几乎处处不连续,因此没有黎曼积分。但是,在勒贝格积分的框架下,我们可以计算它在整个实数集 R R R上的积分。由于有理数集 Q Q Q在实数集 R R R中是可数的,因此其勒贝格测度为0(即 m ( Q ) = 0 m(Q) = 0 m(Q)=0)。而无理数集 Q c Q^c Qc(即 R − Q R - Q RQ)是 R R R的剩余部分,其勒贝格测度为无穷大(即 m ( Q c ) = + ∞ m(Q^c) = +\infty m(Qc)=+)。因此,狄利克雷函数在整个实数集上的勒贝格积分为:

∫ R D ( x ) d x = 1 ⋅ m ( Q ) + 0 ⋅ m ( Q c ) = 1 ⋅ 0 + 0 ⋅ + ∞ = 0 \int_R D(x) \, dx = 1 \cdot m(Q) + 0 \cdot m(Q^c) = 1 \cdot 0 + 0 \cdot +\infty = 0 RD(x)dx=1m(Q)+0m(Qc)=10+0+=0

这个例子展示了勒贝格积分在处理不连续函数时的优势。

在测度论中,可测映象(或称为可测映射)和可测空间是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对于理解测度论的基本结构和性质至关重要。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释:

可测映象(可测映射)

定义
设 ( X , F ) 和 ( Y , G ) 是两个可测空间,其中 X 和 Y 是非空集合, F 是 X 的一个 σ 代数, G 是 Y 的一个 σ 代数。 称从 X 到 Y 的映射 f 设(X,F)和(Y,G)是两个可测空间,其中X和Y是非空集合,\\F是X的一个σ代数,G是Y的一个σ代数。\\称从X到Y的映射f (X,F)(Y,G)是两个可测空间,其中XY是非空集合,FX的一个σ代数,GY的一个σ代数。称从XY的映射f可测映射 如果对于 G 中的任意集合 B , f 的逆映射 f − 1 ( B ) (即所有映射到 B 中的 X 中元素的集合) 都属于 F 。简言之,可测映射保持可测集的可测性。 如果对于G中的任意集合B,\\f的逆映射f^{-1}(B)(即所有映射到B中的X中元素的集合)\\都属于F。简言之,可测映射保持可测集的可测性。 如果对于G中的任意集合Bf的逆映射f1(B)(即所有映射到B中的X中元素的集合)都属于F。简言之,可测映射保持可测集的可测性。

性质

  • 可测映射的复合映射也是可测的。即,如果f:X→Y和g:Y→Z都是可测映射,那么复合映射g∘f:X→Z也是可测的。
  • 如果Y是拓扑空间,并且G是Y的博雷尔σ代数,那么从X到Y的连续映射通常是可测的(在X和Y都赋予相应的博雷尔σ代数时)。

判定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判断一个映射是否可测可能比较复杂,因为需要验证所有可测集的逆映射是否仍然是可测的。然而,如果G是由某个简单的集类生成的σ代数,那么判定过程可以简化。

可测空间

定义
设X是一个非空集合,F是X的一个σ代数(即F是一个包含空集和X的集合系,且对可数并集运算封闭,同时对补集运算封闭)。则称(X,F)为一个可测空间。F中的元素称为X中的可测集。

例子

  • 当F是Rⁿ中的博雷尔集类B时,(Rⁿ,B)称为博雷尔可测空间。
  • 当F是Rⁿ中的勒贝格可测集类L时,(Rⁿ,L)称为勒贝格可测空间。

性质

  • 在一个可测空间上可以定义不止一种测度。测度是定义在可测集上满足特定条件的非负集函数,如可数可加性等。
  • 可测空间是测度的定义域,没有测度定义的空间不能称为测度空间。

综上所述,可测映象和可测空间是测度论中的基本概念,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可测映象是保持可测集可测性的映射,而可测空间则是测度的定义域。这两个概念共同构成了测度论的基础框架。
可测映射和可测空间在测度论中确实存在紧密的关系。以下是它们之间关系的详细解释:

定义关系

  • 可测空间:设X是一个非空集合,F是X的一个σ代数(即F是一个包含空集和X的集合系,且对可数并集运算封闭,同时对补集运算封闭)。则称(X,F)为一个可测空间。F中的元素称为X中的可测集。
  • 可测映射:设(X,F)和(Y,G)是两个可测空间,其中X和Y是非空集合,F是X的一个σ代数,G是Y的一个σ代数。称从X到Y的映射f为可测映射,如果对于G中的任意集合B,f的逆映射f^(-1)(B)(即所有映射到B中的X中元素的集合)都属于F。

关系详解

  1. 定义域与值域

    • 可测映射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是两个可测空间。这意味着可测映射是在两个具有明确可测集结构的空间之间建立的映射关系。
  2. 可测性的保持

    • 可测映射的关键性质在于它能够保持可测集的可测性。即,如果Y中的某个集合B是可测的(根据G的定义),那么通过可测映射f映射回X中的集合f^(-1)(B)也必须是可测的(根据F的定义)。
  3. 测度论的基础

    • 可测空间和可测映射共同构成了测度论的基础。可测空间提供了测度的定义域,而可测映射则允许我们在不同的可测空间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进行更复杂的测度论分析。
  4. 应用

    • 在实际应用中,可测映射经常用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更易于处理的形式。例如,在积分理论中,可测映射允许我们将一个复杂函数分解为一系列简单函数的线性组合,从而更容易地计算其积分。

总结

可测映射和可测空间在测度论中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可测空间为可测映射提供了定义域和值域的背景结构,而可测映射则通过保持可测集的可测性来扩展和深化测度论的分析能力。这种关系使得测度论能够成为一个强大而灵活的数学工具,广泛应用于概率论、统计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要点

  • 设 M 为某集 G 的子集系,满足下列条件 设M为某集G的子集系,满足下列条件 M为某集G的子集系,满足下列条件
    如果 A ∈ M ,则 A C ∈ M 如果 A i ∈ M ( i = 1 , 2 , . . . ) ,则 ∪ i = 1 ∞ A i ∈ M ,且 ∩ i = 1 ∞ A i ∈ M 称子集系 M 是空间 G 中的 σ 代数。 设 B 为空间 G 中的某一子集系,空间 G 中一切含 B 的 σ 代数的交仍然是 σ 代数。 我们称它为 B 产生的 σ 代数,并记为 σ ( B ) 如果A \in M,则 A^C \in M \\如果A_i \in M(i=1,2,...),则\cup_{i=1}^{\infty} A_i\in M,且\cap_{i=1}^{\infty} A_i\in M \\称子集系M是空间G中的\sigma 代数。 \\设B为空间G中的某一子集系,空间G中一切含B的\sigma代数的交仍然是\sigma代数。 \\我们称它为B产生的\sigma代数,并记为\sigma(B) 如果AM,则ACM如果AiM(i=1,2,...),则i=1AiM,且i=1AiM称子集系M是空间G中的σ代数。B为空间G中的某一子集系,空间G中一切含Bσ代数的交仍然是σ代数。我们称它为B产生的σ代数,并记为σ(B)
  • 设 M 为空间 G 的 σ 代数, X ∈ M , 含于 X 中( A ⊂ X )的 A ∈ M 全体构成空间 X 的 σ 代数,记为 M [ X ] 设M为空间G的\sigma代数,X \in M,含于X中(A \subset X)的A \in M全体构成空间X的\sigma代数,记为M[X] M为空间Gσ代数,XM,含于X中(AX)的AM全体构成空间Xσ代数,记为M[X]
  • 空间 G 中的子集系 α 是 π 系,如果满足以下条件: 空间G中的子集系\alpha是\pi系,如果满足以下条件: 空间G中的子集系απ系,如果满足以下条件:
    A 1 , A 2 ∈ α , A 1 A 2 ∈ α ,这里 A 1 A 2 表示 A 1 和 A 2 的交集 A_1,A_2 \in \alpha,A_1A_2 \in \alpha,这里A_1A_2表示A_1和A_2的交集 A1,A2α,A1A2α,这里A1A2表示A1A2的交集
  • 族 α 是 λ 系,如果满足以下条件: 族\alpha是\lambda系,如果满足以下条件: αλ系,如果满足以下条件:
    G ∈ α A 1 , A 2 ∈ α 且 A 1 A 2 = ∅ = > A 1 ∪ A 2 ∈ α A 1 , A 2 ∈ α 且 A 1 ⊇ A 2 = > A 1 \ A 2 ∈ α A 1 , . . . , A n , . . . ∈ α 且 A n ↑ = A , 则 A ∈ α G \in \alpha \\A_1,A_2 \in \alpha且A_1A_2=\emptyset=>A_1\cup A_2 \in \alpha \\A_1,A_2 \in \alpha且A_1 \supseteq A_2=>A_1\backslash A_2 \in \alpha \\A_1,...,A_n,...\in \alpha且A_n \uparrow=A,则A \in \alpha GαA1,A2αA1A2==>A1A2αA1,A2αA1A2=>A1\A2αA1,...,An,...αAn↑=A,Aα
  • 如果 λ 系 α 包括 π 系 β ,则 α 包含 σ ( β ) 如果\lambda系\alpha 包括\pi系\beta,则\alpha 包含\sigma(\beta) 如果λα包括πβ,则α包含σ(β)
  • 某集系是 π 系,也是 λ 系,则它是 σ 代数 某集系是\pi系,也是\lambda系,则它是\sigma代数 某集系是π系,也是λ系,则它是σ代数
  • 由某集 G 及此集的子集 σ 代数 A 组成的对偶( G , A )称为可测空间 由某集G及此集的子集\sigma代数A组成的对偶(G,A)称为可测空间 由某集G及此集的子集σ代数A组成的对偶(G,A)称为可测空间
  • 有两个可测空间 ( G 1 , A 1 ) 及 ( G 2 , A 2 ) ,空间 G 1 到 G 2 之间存在映象 φ , 如果 A 2 中任一集的原象属于 A 1 , φ 本身也是可测的。 有两个可测空间(G_1,A_1)及(G_2,A_2),空间G_1到G_2之间存在映象\varphi,如果A_2中任一集的原象属于A_1,\varphi本身也是可测的。 有两个可测空间(G1,A1)(G2,A2),空间G1G2之间存在映象φ,如果A2中任一集的原象属于A1φ本身也是可测的。

理论基础

下面内容是来自文心一言的自动生成

σ代数

在数学中,σ代数(σ-algebra)也被称为σ域、完全加法类、可列加法类或σ加法类,是测度论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它主要用于严格地定义所谓的“可测集”,是含有基本空间的σ环,是某个集合X的所有子集的集合(即幂集)的一个子集。这个子集满足对于可数个集合的并集运算和补集运算的封闭性(因此对于交集运算也是封闭的)。

定义

设г是由集合X中一些子集所构成的集合族(也叫做集类),且满足下述条件:

  1. X∈г(即全集属于г);
  2. 若A∈г,则A的补集Ac∈г(即任何属于г的集合的补集也属于г);
  3. 若AN∈г(N=1,2,…,即可数个属于г的集合的并集也属于г)。

我们称г是一个σ代数。

性质

σ代数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性质:

  1. 封闭性:对于可数个集合的并集运算和补集运算封闭,从而对于交集运算也是封闭的。
  2. 包含全集和空集:由于全集X属于σ代数,且任何集合的补集也属于σ代数,因此空集(全集的补集)也属于σ代数。
  3. 与布尔代数的关系:虽然σ代数也被称为σ域,但它实际上是布尔代数的一个特例,即满足可列并集和补集运算封闭的布尔代数。
应用

σ代数在测度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定义可测集的基础。在测度论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大量的集合,并希望这些集合满足某些性质,以便能够定义测度。σ代数正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而提出的。

例子

最著名的σ代数是关于实数轴测度的波莱尔σ代数(得名于法国数学家埃米·波莱尔),以及1901年亨利·勒贝格建立的勒贝格σ代数。这些σ代数在实分析、概率论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总结

σ代数是数学中测度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用于严格地定义可测集。σ代数具有封闭性、包含全集和空集等性质,并且是布尔代数的一个特例。在测度论中,σ代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定义测度的基础。

马尔可夫过程概述

Markov Process是一类重要的随机过程,由俄国数学家A.A.马尔可夫于1907年提出。这类过程的核心特性是“无后效性”或“无记忆性”,即系统的未来状态仅与当前状态有关,而与过去的状态无关。以下将详细描述马尔可夫过程的原理、算法过程,并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

一、马尔可夫过程的原理

1. 马尔可夫性

马尔可夫性是指一个随机过程在给定现在状态及所有过去状态情况下,其未来状态的条件概率分布仅依赖于当前状态,而与过去状态无关。用数学语言表示,若随机过程{X(t), t∈T}满足对任意的t1<t2<…<tn<t,有

P { X ( t ) ≤ x ∣ X ( t 1 ) = x 1 , X ( t 2 ) = x 2 , . . . , X ( t n ) = x n } = P { X ( t ) ≤ x ∣ X ( t n ) = x n } P\{X(t) \leq x | X(t_1) = x_1, X(t_2) = x_2, ..., X(t_n) = x_n\} = P\{X(t) \leq x | X(t_n) = x_n\} P{X(t)xX(t1)=x1,X(t2)=x2,...,X(tn)=xn}=P{X(t)xX(tn)=xn}

则称该过程具有马尔可夫性。

2. 数学定义

若随机过程满足马尔可夫性,则称该过程为马尔可夫过程。马尔可夫过程的数学基础是随机过程理论,它是研究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状态空间的重要方法。

二、马尔可夫过程的算法过程

马尔可夫过程的算法过程主要涉及状态转移概率的计算、状态概率的预测以及平稳分布的求解等。以下以马尔可夫链为例,说明其算法过程。

1. 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马尔可夫链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也称随机矩阵)是一个重要的工具,用于描述系统从一个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状态的概率。设系统有n个状态,则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是一个n×n的矩阵,其中P(i,j)表示从状态i转移到状态j的概率。

2. 状态概率的预测

给定初始状态分布π(0),即系统在初始时刻各状态的概率分布,可以通过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预测未来任意时刻t的状态分布π(t)。状态分布π(t)是一个n维向量,其中π(t)(i)表示在时刻t系统处于状态i的概率。状态分布的预测可以通过迭代计算实现,即
π ( t ) = π ( t − 1 ) P \pi(t) = \pi(t-1)P π(t)=π(t1)P

3. 平稳分布

若存在状态分布π,使得π=πP,则称π为马尔可夫链的平稳分布。平稳分布是系统经过长时间运行后,各状态概率趋于稳定的分布。

三、具体例子

以某地区农业收成变化为例,假设有三个状态:丰收(E1)、平收(E2)和欠收(E3)。根据历史数据,可以计算出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如

P = ( 0.2 0.4667 0.3333 0.5385 0.1538 0.3077 0.3636 0.4545 0.1818 ) P = \begin{pmatrix} 0.2 & 0.4667 & 0.3333 \\ 0.5385 & 0.1538 & 0.3077 \\ 0.3636 & 0.4545 & 0.1818 \end{pmatrix} P= 0.20.53850.36360.46670.15380.45450.33330.30770.1818

假设初始状态为平收(即π(0)=[0,1,0]),则可以通过迭代计算预测未来各年的状态概率分布。例如,计算1990年的状态概率为

π ( 1990 ) = π ( 1989 ) P = [ 0 , 1 , 0 ] ( 0.2 0.4667 0.3333 0.5385 0.1538 0.3077 0.3636 0.4545 0.1818 ) = [ 0.5385 , 0.1538 , 0.3077 ] \pi(1990) = \pi(1989)P = [0, 1, 0] \begin{pmatrix} 0.2 & 0.4667 & 0.3333 \\ 0.5385 & 0.1538 & 0.3077 \\ 0.3636 & 0.4545 & 0.1818 \end{pmatrix} = [0.5385, 0.1538, 0.3077] π(1990)=π(1989)P=[0,1,0] 0.20.53850.36360.46670.15380.45450.33330.30770.1818 =[0.5385,0.1538,0.3077]

依次类推,可以计算出未来各年的状态概率分布,并观察其是否收敛于平稳分布。

马尔可夫链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计算马尔可夫链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需要遵循一系列步骤,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下是详细的计算过程:

一、确定马尔可夫链的状态空间

首先,需要明确马尔可夫链的所有可能状态,这些状态构成了状态空间。例如,如果研究的是天气变化,状态空间可能包括“晴天”、“阴天”和“雨天”。

二、收集状态转移数据

接下来,需要收集关于每个状态转移到其他各个状态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实验观测、历史记录或专家评估等方式获得。数据应详细记录每个状态转移到其他状态的次数或频率。

三、计算转移频率

有了状态转移数据后,可以计算每个状态转移到其他各个状态的频率。具体方法是:将每个状态转移到某个特定状态的次数除以该状态的总转移次数。例如,如果状态A转移到状态B的次数是5次,而状态A的总转移次数是20次,则状态A转移到状态B的频率是5/20=0.25。

实际应用例子:天气预测

当然可以。以下是一个实际应用中马尔可夫链状态转移矩阵的例子,该例子来自天气预测领域。

背景描述

假设我们想要预测一个地区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我们可以将天气简单分为三种状态:晴天(S1)、多云(S2)和雨天(S3)。通过对该地区历史气象数据的统计,我们可以得到从一种天气状态转移到另一种天气状态的概率。

数据收集与统计

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状态转移概率:

当前状态\转移状态晴天(S1)多云(S2)雨天(S3)
晴天(S1)0.650.20.15
多云(S2)0.250.250.5
雨天(S3)0.250.150.6

这些概率表示,例如,如果今天是晴天,那么明天有65%的概率还是晴天,20%的概率是多云,15%的概率是雨天。

构建状态转移矩阵

根据上述数据,我们可以构建出天气预测的状态转移矩阵P:

P = ( 0.65 0.2 0.15 0.25 0.25 0.5 0.25 0.15 0.6 ) P = \begin{pmatrix} 0.65 & 0.2 & 0.15 \\ 0.25 & 0.25 & 0.5 \\ 0.25 & 0.15 & 0.6 \end{pmatrix} P= 0.650.250.250.20.250.150.150.50.6

应用状态转移矩阵进行预测

假设今天是晴天(即初始状态向量为[1, 0, 0]),我们可以使用状态转移矩阵P来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 预测明天的天气
    明天的天气概率 = P × ( 1 0 0 ) = ( 0.65 0.2 0.15 ) \text{明天的天气概率} = P \times \begin{pmatrix} 1 \\ 0 \\ 0 \end{pmatrix} = \begin{pmatrix} 0.65 \\ 0.2 \\ 0.15 \end{pmatrix} 明天的天气概率=P× 100 = 0.650.20.15
    这表明明天有65%的概率是晴天,20%的概率是多云,15%的概率是雨天。

  • 预测后天的天气
    由于马尔可夫链的无记忆性,我们可以继续将状态转移矩阵与明天的天气概率向量相乘,以预测后天的天气。但这里为了简化,我们直接给出结果(实际上应该使用明天的天气概率向量作为新的初始状态向量进行计算)。

后天的天气概率(简化示例) = P 2 × ( 1 0 0 ) \text{后天的天气概率(简化示例)} = P^2 \times \begin{pmatrix} 1 \\ 0 \\ 0 \end{pmatrix} 后天的天气概率(简化示例)=P2× 100
注意,这里使用了P的平方,因为我们需要考虑两步转移。实际上,P的k次方表示从当前状态出发,经过k步转移后到达各状态的概率分布。

注意事项
  • 在实际应用中,天气预测往往比这个例子复杂得多,可能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和更精细的状态划分。
  • 状态转移矩阵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取决于历史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 马尔可夫链模型假设未来的状态仅与当前状态有关,这在实际应用中可能是一个简化的假设。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有时可能需要考虑更高阶的马尔可夫链模型(即未来的状态不仅与当前状态有关,还与过去的一个或多个状态有关)。

这个例子展示了马尔可夫链状态转移矩阵在天气预测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数据,我们可以构建出状态转移矩阵,并利用该矩阵进行未来天气的预测。
当然,我可以再举一个关于马尔可夫链状态转移矩阵的实际应用例子,这次我们将以金融市场中的股票价格预测为例。

实际应用例子:股票价格预测

背景描述

在金融市场中,股票价格的变化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情绪、公司业绩、宏观经济指标等。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简化问题,使用马尔可夫链模型来预测股票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可能走势。这里,我们将股票价格的变化简化为几个离散的状态,如“上涨”、“持平”和“下跌”。

数据收集与状态划分

首先,我们需要收集一段时间内的股票价格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将股票价格的变化划分为不同的状态。例如,我们可以将股票价格的变化划分为以下三个状态:

  • 状态S1:股票价格上涨
  • 状态S2:股票价格持平
  • 状态S3:股票价格下跌

接下来,我们需要统计从一种状态转移到另一种状态的概率。这通常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来实现。

构建状态转移矩阵

假设我们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得到了以下状态转移概率:

当前状态\转移状态S1(上涨)S2(持平)S3(下跌)
S1(上涨)0.60.30.1
S2(持平)0.30.40.3
S3(下跌)0.20.20.6

这些概率表示,例如,如果当前股票价格是上涨的(状态S1),那么明天股票价格继续上涨的概率为0.6,持平的概率为0.3,下跌的概率为0.1。

基于这些概率,我们可以构建出股票价格预测的状态转移矩阵P:

P = ( 0.6 0.3 0.1 0.3 0.4 0.3 0.2 0.2 0.6 ) P = \begin{pmatrix} 0.6 & 0.3 & 0.1 \\ 0.3 & 0.4 & 0.3 \\ 0.2 & 0.2 & 0.6 \end{pmatrix} P= 0.60.30.20.30.40.20.10.30.6

应用状态转移矩阵进行预测

假设当前股票价格是上涨的(即初始状态向量为[1, 0, 0]),我们可以使用状态转移矩阵P来预测未来几天的股票价格走势。

  • 预测明天的股票价格走势
    明天的股票价格走势概率 = P × ( 1 0 0 ) = ( 0.6 0.3 0.1 ) \text{明天的股票价格走势概率} = P \times \begin{pmatrix} 1 \\ 0 \\ 0 \end{pmatrix} = \begin{pmatrix} 0.6 \\ 0.3 \\ 0.1 \end{pmatrix} 明天的股票价格走势概率=P× 100 = 0.60.30.1
    这表明明天股票价格有60%的概率继续上涨,30%的概率持平,10%的概率下跌。

  • 预测未来多天的股票价格走势
    为了预测未来多天的股票价格走势,我们需要多次应用状态转移矩阵P。例如,预测后天的股票价格走势,我们可以将明天的股票价格走势概率向量与状态转移矩阵P相乘。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假设了股票价格的变化是独立的马尔可夫过程,即未来的价格仅与当前价格有关,而与之前的价格无关。在实际应用中,这可能是一个简化的假设。

注意事项
  • 马尔可夫链模型在股票价格预测中的应用有其局限性,因为股票价格的变化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可能并不完全满足马尔可夫链的无记忆性假设。
  • 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通常需要结合其他预测方法和模型,如时间序列分析、机器学习等。
  • 状态划分和状态转移概率的确定对预测结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谨慎选择。

这个例子展示了马尔可夫链状态转移矩阵在股票价格预测中的潜在应用,尽管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结合更多的数据和更复杂的模型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马尔可夫链模型和拉普拉斯修正模型

马尔可夫链模型和拉普拉斯修正模型在统计学和概率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以下是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一、定义与原理

马尔可夫链模型

  • 定义:马尔可夫链模型是一个典型的随机过程模型,其中系统的状态转移仅依赖于当前状态,而与过去的状态无关。这种特性被称为“无后效性”或“无记忆性”。
  • 原理:马尔可夫链通过状态转移矩阵来描述系统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状态转移矩阵中的每个元素表示从一个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状态的概率。

拉普拉斯修正模型

  • 定义:拉普拉斯修正模型是统计学中用于校正概率估计值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在每个样本的计数上加上一个常数(通常为1)来避免零概率的问题,从而提高估计的可靠性。
  • 原理:拉普拉斯修正公式的原理在于对概率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一个小的常数(如1),以调整概率估计值,避免在样本数量较少时出现极端情况。
二、应用领域

马尔可夫链模型

  • 马尔可夫链模型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金融预测、生物信息学等。它特别适用于描述那些只与当前状态有关,而与过去状态无关的随机过程。

拉普拉斯修正模型

  • 拉普拉斯修正模型主要用于概率估计的校正,特别是在样本数量较少或存在零概率问题时。它提高了概率估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并非直接用于建模随机过程。
三、数学表达

马尔可夫链模型

  • 数学上,马尔可夫链模型通过状态转移矩阵来表示,其中矩阵的每一行代表当前状态,每一列代表下一状态,矩阵中的元素表示状态转移的概率。

拉普拉斯修正模型

  • 拉普拉斯修正模型在数学上通过修改概率估计的公式来实现,即在分子和分母上分别加上一个常数(如1),从而得到调整后的概率估计值。
四、总结

综上所述,马尔可夫链模型和拉普拉斯修正模型在定义、原理、应用领域和数学表达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马尔可夫链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随机过程的模型,其状态转移仅依赖于当前状态;而拉普拉斯修正模型则是一种用于校正概率估计值的方法,通过调整概率估计的公式来提高估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两者在统计学和概率论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应用场景和目的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文心一言

2.《邓肯-马尔科夫过程论》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网络”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809451989@qq.com,投稿邮箱:8094519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