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先前的文章,我们已掌握性能测试的执行流程,但如何解读测试结果,从中提炼价值,仍待探索。本文将引导你深入理解性能测试结果,挖掘数据背后的真相。
性能测试过程分析
实时分析与事后剖析
- 实时监控:利用Zabbix等工具实时监控KPI,如遇异常,采用YourKit Java Profiler进行深入分析,协同开发与运维,定位问题。
- 事后深入分析:基于保存的测试数据,结合实时分析发现,与团队成员合作,发现性能瓶颈,制定优化方案。
性能测试输出结果分析
- 响应时间可视化:图表呈现每个测试用例的响应时间,直观识别异常。
- 虚拟用户监控:跟踪脚本中虚拟用户数量的增长,确保施压机状态良好,避免过载。
- 系统资源监控:关注CPU、I/O、内存及网络吞吐量,识别资源瓶颈。
- 错误汇总:记录测试中的所有错误,包括请求失败等,为后续分析提供线索。
瓶颈根源分析
- 负载模式实验:通过不同虚拟用户模式,评估服务在变负载下的表现。
- 源码与监控联动:性能瓶颈时,利用自动化工具关联异常指标与源码,加速定位。
- 堆栈与线程分析:在瓶颈状态下获取堆栈与线程锁信息,深入了解性能问题。
- 性能拐点识别:寻找性能变化的临界点,聚焦分析重点。
- 错误信息追踪:性能测试中的错误信息,直接指向潜在问题。
- 基线建立:设定性能测试基准,对比分析,识别性能退化。
性能测试分析检查表
测试前准备
- 服务配置核查:确认服务配置无误,监控指标准确。
- 测试类型界定:明确测试类型,如负载、压力或稳定性测试。
- 压力机验证:确保压力机功能完好。
- 监控阈值设定:合理配置监控警戒线。
- 代码监控关联:确保监控工具与代码集成。
- 数据存储路径确认:指定性能数据的存储位置。
执行过程监控
- 结果记录:利用工具自动记录测试结果。
- 异常记录:标记测试中出现的错误、异常。
- 指标突变标记:注意吞吐率骤降、响应时间延长等异常。
- 资源消耗跟踪:监控CPU、内存、I/O的持续增长。
- 技术支持准备:备好运维与开发联系人,以便紧急求助。
结束后总结
- 数据备份与归档:无论测试结果如何,均应保存测试数据。
- 脚本与结果存档:整理测试脚本、数据、结果,妥善保管。
- 报告撰写:根据受众,定制性能测试报告。
- 经验总结:反思测试过程,归纳教训,为未来测试提供指导。
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性能测试分析,我们不仅能够识别性能瓶颈,还能深入理解系统行为,为优化和升级提供科学依据。掌握上述分析技巧,你将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洞察,推动系统性能的持续改进。
文章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软件测试微课堂,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