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尧图网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自动驾驶汽车通讯协议】RGMII通信技术详解

【自动驾驶汽车通讯协议】RGMII通信技术详解

2025/1/4 11:16:12 来源:https://blog.csdn.net/m0_49963403/article/details/140680803  浏览:    关键词:【自动驾驶汽车通讯协议】RGMII通信技术详解

文章目录

      • 0. 前言
      • 1. RGMII概述
        • 1.1 RGMII说明
        • 1.2 RGMII作用&目的
      • 2. RGMII的发展历史
        • 2.1 MII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
        • 2.2 GMII (Gigabit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
        • 2.3 RGMII (Reduced Gigabit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
      • 3. 架构设计
        • 3.1 接口信号
        • 3.2 信号时序图
      • 4. 应用场景
      • 5. 结语

0. 前言

按照国际惯例,首先声明:本文只是我自己学习的理解,虽然参考了他人的宝贵见解及成果,但是内容可能存在不准确的地方。如果发现文中错误,希望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日益增长。在众多高速接口标准中,RGMII(Reduced Gigabit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精简吉比特介质独立接口)因其在成本和性能之间取得的良好平衡而备受青睐。本文将详细探讨RGMII的技术背景、工作原理、架构设计以及实际应用案例,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解框架。

1. RGMII概述

1.1 RGMII说明

RGMII是一种用于连接OSI参考模型中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层和PHY(Physical Layer)层的千兆以太网接口标准,它减少了传统GMII(Gigabit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所需的信号线数量,从而降低了布线复杂性和成本。

MAC 层是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的子层之一,主要功能包括:

  • 媒体访问控制:决定一个节点何时可以发送数据到网络上,以及如何检测和避免冲突。
  • 帧的封装与解封:为数据加上MAC地址等信息形成帧,并从接收到的数据帧中提取出原始数据。
  • 错误检测:通常通过循环冗余校验(CRC)来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
  • 地址识别:识别帧的目的MAC地址,以确定是否接收该帧。

PHY 层是OSI模型的第一层,即物理层,它主要处理:

  • 比特流的传输:将来自MAC层的数据转换成可以在物理介质上传输的信号。
  • 编码与解码:定义比特流的编码方式,如曼彻斯特编码或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 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对于无线通信来说,PHY层还需要进行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 同步:确保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时钟同步,以便正确地解释接收到的比特流。
  • 物理介质管理:管理连接到网络的实际物理设备,如电缆、光纤、无线电波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 RGMII作用&目的
  1. 分离MAC和PHY:RGMII使得MAC和PHY可以分开设计和制造,这增加了设计的灵活性。RGMII保持了介质独立性,它可以灵活地适应不同的物理层标准(如100BASE-T1或1000BASE-T1),并且可以在不同类型的物理介质之间切换(如屏蔽双绞线STP)。
  2. 时钟灵活性:RGMII允许时钟由MAC或PHY任一方提供,增加了设计的灵活性。这种特性对于不同的应用场景特别有用,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倾向于让PHY生成时钟以减少抖动;而在其他情况下,则可能希望MAC层生成时钟以简化设计。
  3. 成本效益:RGMII接口减少了MAC和PHY之间的信号引脚数,从而减少了芯片封装的成本。减少了信号线的数量也有助于减少PCB板上的布线复杂性,降低了制造成本。
  4. 高速通信:RGMII支持千兆以太网(1 Gbps)的传输速率,适用于高速网络通信。即使在高速通信的情况下,RGMII也能提供可靠的信号完整性。

2. RGMII的发展历史

RGMII的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MII->GMII->RGMII

2.1 MII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
  • 起源:MII 最初是在1990年代早期为10BASE-T和100BASE-TX以太网标准开发的。它旨在提供一个标准化的方法,使MAC层能够与不同的PHY层接口通信,从而实现介质独立性。
  • 特点
    • 支持10Mbps和100Mbps的操作速度。
    • 使用4位数据总线。
    • 需要24个引脚,包括8条数据线、控制信号和时钟信号。
  • 发展:MII在早期的以太网设备中被广泛采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 GMII (Gigabit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
  • 起源:随着千兆以太网(1000BASE-X)标准的出现,GMII作为MII的一个扩展被引入。这发生在1990年代末期至2000年初。
  • 特点
    • 支持10Mbps、100Mbps和1000Mbps的操作速度。
    • 使用8位数据总线。
    • 需要更多的引脚来支持更高的带宽需求。
    • 向下兼容MII接口。
  • 发展:GMII接口成为了千兆以太网设备的标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网络设备中,如交换机、路由器和其他高性能网络设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 RGMII (Reduced Gigabit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
  • 起源:RGMII是为了满足减少引脚数的需求而设计的,特别是在嵌入式系统中。它首次出现在2000年代初期。
  • 特点
    • 保留了GMII的功能,但通过减少数据总线宽度和复用某些控制信号来减少引脚数量。
    • 使用4位数据总线,并利用双倍速时钟技术(即在时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传输数据)来保持1000Mbps的传输速率。
    • 向下兼容MII和GMII接口。
  • 发展:RGMII接口因其节省空间和成本的优势,在嵌入式系统和空间受限的应用中变得越来越流行。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处理器、单板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架构设计

3.1 接口信号
  • REF_CLK:参考时钟信号,用于同步MAC和PHY之间的通信。
  • TXD0 和 TXD1: 用于从MAC向PHY传输数据。
  • TX_EN :控制数据何时被发送。
  • RXD0 和 RXD1 :用于从PHY向MAC接收数据。
  • CRS_DV:复用了载波检测和接收数据有效的信息。
  • RX_E: 表示接收到的数据是否有错误。
  • MDIO 和 MDC:用于管理和配置PHY。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2 信号时序图

下图详细展示了RGMII接口中传输和接收数据信号的时序关系,包括时钟信号、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通过精确的时序控制,确保了MAC层和PHY层之间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XC (Transmit Clock)

  • 描述:传输时钟信号。
  • 作用:用于同步从MAC到PHY的数据传输。

TXD[8:5][3:0], TXD[7:4][3:0]

  • 描述:传输数据信号。
  • 作用:这些信号用于从MAC向PHY发送数据。
  • 方向:从MAC到PHY。

TX_CTL

  • 描述:传输控制信号。
  • 作用
    • TXD[4]:表示当前字节是有效数据。
    • TXEN:表示数据有效。
    • TXERR:表示数据错误。

TskewT

  • 描述:传输时钟偏斜。
  • 作用:表示TXC与TXD之间的最大允许偏斜时间。

RXC (Receive Clock)

  • 描述:接收时钟信号。
  • 作用:用于同步从PHY到MAC的数据接收。

RXD[8:5][3:0], RXD[7:4][3:0]

  • 描述:接收数据信号。
  • 作用:这些信号用于从PHY向MAC发送数据。
  • 方向:从PHY到MAC。

RX_CTL

  • 描述:接收控制信号。
  • 作用
    • RXD[4]:表示当前字节是有效数据。
    • RXDV:表示数据有效。
    • RXERR:表示数据错误。

TskewR

  • 描述:接收时钟偏斜。
  • 作用:表示RXC与RXD之间的最大允许偏斜时间。

4. 应用场景

在Nvidia Orin SoC中,RGMII接口主要用于连接内部的以太网MAC与外部的PHY芯片,使得设备可以通过标准的以太网进行通信。这种设计不仅简化了硬件布局,减少了引脚数量,还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适用于需要高效、可靠网络连接的各种应用场合,如自动驾驶汽车、工业自动化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 结语

RGMII作为一种高效的千兆以太网接口标准,在各种应用场景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随着技术的进步,RGMII将继续演进,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了解并掌握RGMII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细节对于设计高性能以太网相关设备至关重要。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网络”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809451989@qq.com,投稿邮箱:8094519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