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尧图网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 能源 > 结合大语言模型整理叙述并生成思维导图的思路

结合大语言模型整理叙述并生成思维导图的思路

2025/4/12 17:13:49 来源:https://blog.csdn.net/stereohomology/article/details/147056960  浏览:    关键词:结合大语言模型整理叙述并生成思维导图的思路

楔子

我比较喜欢长篇大论。这在代理律师界被视为一种禁忌。

我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入学成绩好(所在县榜眼名次),直接被所在班的班主任任命为班长。我其实不喜欢这个岗位。因为老师一来就要提前注意到,要及时喊“起立”、英语课是"stand up"。我喜欢深度思考,思考起来昏天黑地、忘掉一切的,会出现看不到老师进来的情形。

我一位某一段时间的同桌,他有一个从含义上来看一直非常在意安全生产这种内涵的名字。他还有一些奇怪的癖好和很深的自卑感。我能够看得出他的癖好跟自卑感有关,想安慰和劝诫,但后来发现这样反而能够增强他的自卑感和对生产安全状况被密切关注和监视了的危机意识,我最后选择了故意无视,以免他太介意。

考上大学之后,我注意到他复读了。虽然一见面还热情叫我“老班长”,感觉已经油滑了很多,说明他转变得不错。由于复读和档案操作方面的原因,他还改了个不够安全但比较硬气的名字。他勤奋好学,复读也是因为上次录取的学校不理想,所以二战之后顺利去了北方一所非常好的985大学;然而顾得了学校就顾不上专业,可能是调剂了,所录取专业就业形势不好,他又通过第二专业,考研究生的时候进入了北方某个号称国内Top2高校的985大学的法学院。

毕业后他进了一家全球500强的金融公司,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后来我碰到法律方面的事务就会想到他。虽然知道法律这个大概念下面不同的细分专业领域内其实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隔行如隔山。

禁忌

从律师的角度,在起诉状中长篇大论,过早暴露自己的战略意图、策略,不但增加自己文案的工作量,也容易给对方以充分的提防、准备、甚至伪造销毁证据等机会,还有些会忙中出错,形成一些根本没有必要的对自己不利的“自认”,导致败诉、或者对己方形势不利。

世界是一个草台班子这个说法虽然草率,但根据我的观察,它对于现实中90%以上的情形是正确的。我所经历的案件中,所碰到的对方的当事人、律师,以及各种仲裁员书记员和法官,大多数只是这个草台班子里的一株草而已。不同的草台班子弱点可能在不同的侧面。这往往需要以投石问路的方式去打探和观察,而不是一下子跳出去暴露在探照灯和火力之下,在确保没有程序缺陷前提下只流露部分意图的起诉状、答辩状、证据清单和相关证据等,就能够起到“投石”的作用。

抛出自己少部分观点或证据,而不是一下子抛出所有,能根据对方的反应快速发现对方到底有多弱。发现对方的破绽、弱点、策略。然后再调整和有针对性强化。这才是正确的策略。——两个势均力敌的棋手对弈,耐心等待对方的破绽往往是有效的致胜之道。

退几步讲,从一个比较现实的、潮湿而且容易生苔藓的角度来看,即便自己的道理、逻辑、证据、法律依据是100%充分的、几乎没有什么自由裁量的寻租空间,如果快刀斩乱麻、速战速决,当事人之间的事情过早解决,也不利于持续收取按工作时长、当事人心目中的难度工作量、出庭次数等标尺来衡量的代理费。

详细的原因

可是有时候是希望详细的。对急于解决问题的急性子的当事人来说,拖延肯定是不希望看到的。希望一次性解决问题,肯定是希望在确保不至于给对手太多机会的前提下,尽可能一次性“法宝尽出”,一招解决、不留后患。

从裁判文书网上看到的很多案例容易发现,很多裁判人员不是在自由裁量,有时候其实就是枉法啊。这原因很多。有的可能是碰上自己的确不熟悉、掌握理解和拿捏不充分的法律地带,有些可能是要考虑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的看法,有些可能就是形势所迫要偏袒某方而已。

所以,把相关的道理讲清楚的情况下,碰上故意枉法的,举报和投诉起来也更加有理有据。

详细的缺点

非专业人士,详细会有缺点。

代理律师和自己的工作量很大。而且法官裁判和助理以及书记员阅读、理解、梳理的工作量也很大。——在没有允许提交纯文本电子版的情况下,即使电子化了,也是扫描件,OCR识别能力有限,法官和书记员还是靠肉眼去阅卷,太累了。

所以,反而是简单直接的方式更好。

我比较希望未来电子化的办案,能够允许PowerPoint格式的陈述,允许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论证相关的观点。但不知道何时才能实现?

立案和庭审工作的电子化数字化已经在推广和实施。而且,我有幸亲历并体验过一次,感觉不错。但我觉得目前的方式似乎还不够激进,不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方面进展的普及和应用、未充分发掘技术进步的潜力。

比如说,书记员明显不是“速记员”,这部分完全可以用AI来辅助,大把廉价而且成熟的AI大模型可以提高这部分的工作效率。这个有待于进一步的自上而下的接受和推广。

比如说,大语言模型在检索和分析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强大非人力之所能及,加上他们的初步的推理能力,能够大大减少误判漏判是自然而然的。

这些能够提升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交付质量的工具,应该被青睐才对。

详细的优点

有些案例,其实是需要仔细琢磨和推敲细节的。

对细节的把握程度、理解深度的不同,可能导致某些案例结果的反转。我知道的案例是有的,但暂时还不能细说。我想等未来仔细回忆整理出来看。——如果确实想知道,不妨去看看“审判辛普森”这类纪录片,看看跟“律师、律政”主题有关的一些电视剧中精彩的庭审辩论片段。现实的好看程度可能不如专业演员展示、后期剪辑的那么漂亮,但现实本身的精彩程度往往比影视剧更出人意料、超出期望,尤其是你不是作为观众和旁观者的情况下。

对不同层级的法律法规的掌握、理解广度及深度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某些案例结果的反转。最典型的,我觉得可以说的,比如“电子形式书面劳动合同”的认定,简直可以专门写一篇论文,同时把以往的某些案例拿出来鞭尸了。因为涉及到法律法规存在过“空白”的一个领域,而填充这一空白的,恰好又只是过渡性质的、层级较低的“通知”之类的法规,而且相对比较新合冷门,所以,很多律师和法官,保守估计超过80%,根本无法或来不及准确理解这些法规的应用。而相关部门对这种填补空白和过渡的法规的宣传、普法、重视和投入的力度,显然也是不够的。这导致沿用以往判例和习惯性做法的情况下,会存在各种误判、错误理解和谬种流传。甚至形成一种奇妙的司法实践。

——我很奇怪为什么自己能够检索到、连大语言模型都能够检索到的,为什么我们寄予“专业人士”厚望的不少从业人员、专业人士反而不知道?或者无视?有些说法其实是专业人士的小圈子里也已经公开的事实、或者经历过论述或者论证的,但仍然有普及的障碍。这也是我不得不附和“草台班子”说的原因。

若有必要,真希望以后能够有机会回忆并整理出来,希望对贯彻系统而完整的相关立法的精神和维护这个方面的社会秩序及公平正义是有用的。

AI工具生成思维导图

而眼下,我能想到的是,大语言模型的理解能力,在整理复杂而详细的陈述和论证时候的作用。于是我开始寻找各种工具。

我想到了,借助大语言模型自动生成思维导图。 I come I see I find it.

效果理想。我初步尝试了一下,下面是效果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接下来,我要看如何调整和细化文字表述、进一步借助大语言模型的整理能力,让得到的思维导图更加理想。

只是一个思路而已。感觉非常不错。可以探索下去。

说明

我不是律师,也没有代理非亲属当事人案件的资格。我只是观察并表达一些看法而已。千万不要有网友因此就以为我是律师,让我代理案子。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网络”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809451989@qq.com,投稿邮箱:809451989@qq.com

热搜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