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规范要求
1、法规目录
2、定义
3、运行模式
4、主/从设备相关的运行行为及具体的动态频率选择(DFS)要求
5、产品角色确定测试项目
6、测试项目
测试项1:信道可用性检查(Channel Availability Check)
(1)定义
(2)限值
测试项2:带外CAC模式(Off-Channel CAC (Off-Channel Channel Availability Check))
(1)定义
(2)限值
测试项3:在线监测(In-Service Monitoring)
(1)定义
(2)限值
测试项4:信道关闭(Channel Shutdown)
(1)定义
(2)限值
测试项5:非占用周期(Non-Occupancy Period)
(1)定义
(2)限值
测试项6:均匀分布(Uniform Spreading)
(1)定义
(2)限值
二、测试方法
1、测试条件
2、测试组网
3、测试方法(传导法)
(1)信道可用性检查
①在信道可用性检查时间开始时进行一次雷达脉冲测试
② 信道可用性检查时间结束时出现雷达脉冲串的测试
③雷达检测阈值(在信道可用性检查期间)
④简单定义
(2)带外CAC模式(Off-Channel CAC)
①(在带外CAC模式)雷达检测阈值
②检测概率(Pd)
③简单定义
(3)在线监测(In-Service Monitoring)
①测试步骤
②简单定义
(4)信道关闭(Channel Shutdown)非占用周期(Non-Occupancy Period)
①测试步骤
②简单定义
一、规范要求
1、法规目录
ETSI EN 301 893中4.2.6 Dynamic Frequency Selection (DFS)
本文涉及到很多的章节与名称,请参考原件一同查看(附件为原文件)
2、定义
无线局域网(RLAN)应采用动态频率选择(DFS)功能,以实现以下目的:
- 检测来自雷达系统的干扰(雷达检测),并避免与这些系统在同信道上运行;
- 总体上使频谱实现近乎均匀的负载分布(均匀扩展)。
本文档中所述的 DFS 功能未针对其检测跳频雷达信号的能力进行测试。
虽然本条款中描述的 DFS 功能定义了设备可以进行传输的条件,但只有在这些传输不被 4.2.7 条款中的适应性要求所禁止的情况下才允许进行。
当在标称带宽部分或全部落在 5250 MHz至 5350 MHz或 5470 MHz至 5725 MHz频率范围内的信道上运行时,需要进行雷达检测。这一要求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无线局域网设备,无论这些设备之间的通信类型如何。
在 5150 MHz至 5350 MHz以及 5470 MHz至 5725MHz频率范围内,需要实现均匀扩展。对于仅在 5150 MHz至 5250 MHz频段运行的设备,均匀扩展不适用。
3、运行模式
在动态频率选择(DFS)功能运行的环境下,无线局域网(RLAN)设备应作为主设备或从设备运行。
作为从设备运行的无线局域网设备应仅在由作为主设备运行的无线局域网设备所控制的网络中运行。能够作为主设备或从设备运行的设备应符合其运行模式所适用的要求。
一些无线局域网设备能够以自组织(ad-hoc)方式进行通信,而无需接入网络。当这些设备在标称带宽部分或全部落在 5250 兆赫兹至 5350 兆赫兹或 5470 兆赫兹至 5725 兆赫兹频率范围内的信道上以这种方式运行时,应采用动态频率选择(DFS)功能,并且应按照适用于主设备的要求进行测试。
用于固定户外点对点或固定户外点对多点应用的从设备,无论其输出功率如何,都应作为具备雷达检测功能的从设备运行。
4、主/从设备相关的运行行为及具体的动态频率选择(DFS)要求
主设备和从设备相关的运行行为及具体的动态频率选择(DFS)要求如下:
主设备:
a) 主设备应使用雷达干扰检测功能来检测雷达信号。
主设备可以依靠与该主设备相关联的另一设备来实现雷达干扰检测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这一组合应符合适用于主设备的要求。
b) 主设备应仅在可用信道上启动运行。在设备安装(或重新安装)时,假定无线局域网(RLAN)在 5250 MHz至 5350 MHz频段和/或 5470MHz至 5725 MHz频段内没有可用信道。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些信道中的一个或多个信道上启动运行之前,主设备应执行信道可用性检查或带外信道可用性检查(Off-Channel CAC),以确保在任何选定的信道上没有雷达在运行。如果未检测到雷达,该信道(或这些信道)将成为可用信道,并一直保持可用状态,直到在使用中监测(In-Service Monitoring)期间检测到雷达信号为止。
信道可用性检查或带外信道可用性检查可以在更宽的带宽上执行,这样测试带宽内的所有信道都将成为可用信道。
初始信道可用性检查可在设备安装或重新安装时手动激活。
c) 一旦无线局域网在可用信道上启动运行,那么该信道就成为工作信道。在正常运行期间,主设备应监测所有工作信道(使用中监测),以确保在这些信道内没有雷达在运行。如果在某一工作信道上未检测到雷达,但无线局域网停止在该信道上运行,那么该信道将变为可用信道。
允许无线局域网在多个(相邻或不相邻)可用信道上开始传输。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这些信道都将成为工作信道。
d) 如果主设备在使用中监测期间在某一工作信道上检测到雷达信号,主设备应指示与其相关联的所有从设备停止在该信道上传输,该信道将变为不可用信道。当同时在多个(相邻或不相邻)工作信道上运行时,只有包含检测到雷达的频率的工作信道应变为不可用信道。
e) 不可用信道在非占用期(Non-Occupancy Period)之后可以再次成为可用信道。在该信道再次成为可用信道之前,需要进行新的信道可用性检查或带外信道可用性检查,以验证该信道上没有雷达在运行。
f) 在所有情况下,如果检测到了雷达,那么包含检测到雷达的频率的信道将变为不可用信道。或者,该信道也可以标记为不可用信道。
从设备:
a) 从设备在未接收到相关主设备发出的适当启用信号之前,不得进行传输。
b) 只要主设备发出指令,从设备就应停止在某一信道上的传输。在从设备接收到相关主设备发出的适当启用信号之前,不得恢复在该信道上的任何传输。
c) 被要求执行雷达检测的从设备(见表 D.2,注释 2),如果在某一工作信道上检测到雷达信号,则应停止其在该工作信道上的传输。对该从设备而言,该工作信道将变为不可用信道。在等于非占用期的一段时间内,从设备不得恢复在该不可用信道上的任何传输。在从设备可以再次使用该信道之前,它需要进行信道可用性检查或带外信道可用性检查,以验证该信道上没有雷达在运行。
5、产品角色确定测试项目
下表列出了与 DFS 相关的技术要求及其在每种运行模式下的适用性。如果 RLAN 设备能够以多种运行模式运行,则应分别对每种运行模式进行评估。
注 1:由制造商实施时。
注 2:具有雷达检测功能的从设备在首次使用信道时无需执行信道可用性检查(CAC)或非占用信道可用性检查(Off-Channel CAC),而仅需在通过在用监测检测到操作信道上的雷达信号且由此检测产生的非占用期结束后执行。
第 4.2.6.2.2 至 4.2.6.2.4 条款中规定的雷达探测要求假定雷达信号的中心频率落在 RLAN 信道占用带宽的中间 80%范围内(参见第 4.2.2 条款)。
Master设备是指在通讯过程中负责通讯网络的初始化并且在通讯过程中不需要接收额外的控制信号即可发射信号的设备,最常见的如无线路由器。而Slave设备则指通讯过程中处于被控制的设备,必须要收到Master设备的许可之后才可以发射信号,而且当Master设备发出信道转移信号时必须随同Master设备一起转移。
以上两个定义几乎适用于所有的通讯系统,但之所以在DFS的测试中被重点区分,原因在于这两类设备的DFS测试要求差异极大。Master设备要满足DFS测试的所有要求,而Slave设备只要能完全听从Master设备的指令、完成信道关断与转移的动作,并且确保在30分钟之内不再使用被雷达占用的信道即可满足要求。
注:Slave设备也分为带雷达波侦测和不带雷达波侦测两种,此处说的Slave是指不带雷达波侦测的设备。带雷达波侦测的Slave设备,除了没有信道可用性检测的要求之外,其他要求与Master设备相当。
6、测试项目
测试项1:信道可用性检查(Channel Availability Check)
(1)定义
信道可用性检查(CAC)被定义为一种机制,通过该机制,无线局域网(RLAN)设备检查信道中是否存在雷达信号。这种机制用于识别可用信道。
在这一检查过程中,无线局域网设备不得在正在检查的信道上进行传输。
如果在某个信道上未检测到雷达信号,那么该信道就成为可用信道。
对于支持多种标称信道带宽的设备,信道可用性检查可以使用最宽的标称信道带宽进行一次。只要未检测到雷达信号,在测试带宽内的所有更窄的信道都将成为可用信道。
(2)限值
信道可用性检查应在一段连续的时间内(信道可用性检查时间)进行,该时间不得少于表 D.1 中规定的值。
注释 1:对于其标称带宽完全或部分处于 5600 MHz 至 5650 MHz 频段内的信道,信道可用性检查时间应为 10 分钟。
注释 2:对于其标称带宽完全或部分处于 5600 MHz 至 5650 MHz 频段内的信道,带外信道可用性检查时间应在 1 小时至 24 小时范围内。
在信道可用性检查期间,无线局域网(RLAN)设备应能够检测到任何落入表 D.4 所给定范围内、且信号电平高于表 D.2 中所定义的雷达检测阈值的雷达测试信号。
注 1:这是无线局域网(RLAN)设备接收器输入端的电平值,该设备的最大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密度为 10 分贝毫瓦每兆赫兹(dBm/MHz),且假定接收天线增益为 0 分贝全向(0 dBi)。对于采用不同等效全向辐射功率谱密度和 / 或不同接收天线增益 G(单位:分贝全向(dBi))的设备,接收器输入端的动态频率选择(DFS)阈值电平遵循以下关系:
DFS 检测阈值(dBm) = -62 + 10 - 等效全向辐射功率谱密度(dBm/MHz) + G(dBi);然而,假定接收天线增益为 0 dBi 时,DFS 阈值电平不得低于 -64 dBm。
注 2:最大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小于 23 dBm 的从设备无需实现雷达检测功能,除非这些设备用于固定户外点对点或固定户外点对多点应用场景(见 4.2.6.1.3 条款)。
注 1:雷达测试信号 #1 至 #4 是基于恒定脉冲重复频率(PRF)的信号。见图 D.1。这些雷达测试信号也旨在模拟使用基于分组的交错脉冲重复频率的雷达。见图 D.2。
注 2:雷达测试信号 #4 是一种已调制的雷达测试信号。所使用的调制方式是一种具有 ±2.5 兆赫兹频偏的线性调频(chirp)调制,具体描述如下。
注 3:雷达测试信号 #5 和 #6 是基于单脉冲的交错脉冲重复频率雷达测试信号,使用 2 个或 3 个不同的脉冲重复频率值。对于雷达测试信号 #5,所选的脉冲重复频率值之间的差值应在每秒 20 个脉冲(PPS)至每秒 50 个脉冲之间。对于雷达测试信号 #6,所选的脉冲重复频率值之间的差值应在每秒 80 个脉冲至每秒 400 个脉冲之间。见图 D.3。
注 4:除了带外信道可用性检查(Off-Channel CAC)测试之外,上述雷达测试信号应只包含单个脉冲串。见图 D.1、图 D.3 和图 D.4。
对于带外信道可用性检查测试,在测试的整个持续时间内应使用重复的脉冲串。见图 D.2 和图 D.5。另见 4.2.6.2.3 条款、5.4.8.2.1.4.2 条款和 5.4.8.2.1.4.3 条款。
注 5:一个脉冲串中的脉冲总数等于单个脉冲重复频率下的脉冲数乘以所使用的不同脉冲重复频率的数量。
注 6:对于信道可用性检查(CAC)和带外信道可用性检查的要求,在 5600 兆赫兹至 5650 兆赫兹频段内,任何一个待检测的雷达测试信号的最小脉冲数(对于每个脉冲重复频率)应为 18 个。
最低要求的检测概率在表 D.5 中予以定义。
Pd 表示的是每次模拟雷达脉冲发射时的探测概率,并代表了在规定条件下探测性能的最低水平。因此,Pd 并不表示任何特定雷达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总体探测概率。
测试项2:带外CAC模式(Off-Channel CAC (Off-Channel Channel Availability Check))
(1)定义
(监测当前要使用的信道外,还对其他非当前工作信道进行检测评估)
信道带外可用性检查(Off-Channel CAC)被定义为一种可选机制,通过该机制,无线局域网(RLAN)设备监测与工作信道不同的信道,以检测是否存在雷达信号。除了 4.2.6.2.2 条款中定义的信道可用性检查之外,还可以使用带外信道可用性检查来识别可用信道。
带外信道可用性检查是通过在一段时间内分散进行的多次非连续检查来执行的。确定是否存在雷达信号所需的这段时间被定义为信道关闭可用性检查时间。
(2)限值
如果在某个信道中未检测到雷达信号,那么该信道就会成为可用信道。
如果实施信道关闭可用性检查(Off-Channel CAC),其检查时间应由制造商予以声明。不过,所声明的信道关闭可用性检查时间应在表 D.1 所规定的范围内。
在进行信道关闭可用性检查期间,无线局域网(RLAN)应能够检测到任何落入表 D.4 所给定范围内、且信号电平高于表 D.2 中所定义的雷达检测阈值的雷达测试信号。
所需的最小检测概率在表 D.5 中予以规定。
测试项3:在线监测(In-Service Monitoring)
(1)定义
在线监测被定义为这样一种过程:一种无线局域网(RLAN)设备会监测每个工作信道中是否存在雷达信号。
(2)限值
在线监测(In-Service Monitoring)应用于监测每个工作信道。
使用中监测应在无线局域网(RLAN)设备开始在某一信道上进行传输后立即启动。
在使用中监测期间,无线局域网设备应能够检测到任何落入表 D.4 所给定范围内、且信号电平高于表 D.2 中所定义的雷达检测阈值的雷达测试信号。
与特定雷达测试信号相关的最小所需检测概率在表 D.5 中进行了规定。
测试项4:信道关闭(Channel Shutdown)
(1)定义
信道关闭(Channel Shutdown)被定义为无线局域网(RLAN)设备在某一工作信道上进行使用中监测(In-Service Monitoring)期间检测到雷达信号后,在该工作信道上启动的一个流程。
主设备应指示所有相关联的从设备停止在该信道上传输,从设备应在信道切换时间(Channel Move Time)内照此执行。
具备雷达干扰检测功能的从设备,一旦在某一工作信道内检测到雷达信号,应在信道切换时间内停止其自身在该工作信道上的传输。
在信道切换时间内,无线局域网设备在该信道上的所有传输的总时长应限制在信道关闭传输时间(Channel Closing Transmission Time)内。所有传输的总时长不包括传输之间的静默期。
对于在多个(相邻或不相邻)工作信道上同时进行传输的设备,只有包含检测到雷达的频率的信道才需遵循信道关闭的要求。该设备被允许继续在其他工作信道上进行传输。
(2)限值
信道转移时间不得超过表 D.1 中所规定的限制。
信道关闭传输时间不得超过表 D.1 中所规定的限制。
测试项5:非占用周期(Non-Occupancy Period)
(1)定义
非占用期(Non-Occupancy Period)被定义为在某一信道上检测到雷达信号后,无线局域网(RLAN)设备不得在该信道上进行任何传输的时间段。
对于在多个(相邻或不相邻)工作信道上同时进行传输的设备,只有包含检测到雷达的频率的信道才需遵循非占用期的要求。设备被允许继续在其他工作信道上进行传输。
在非占用期结束后,在无线局域网设备可以再次在该信道上开始传输之前,该信道需要再次被识别为可用信道。
(2)限值
非占用周期不得超过表 D.1 中所规定的限制。
测试项6:均匀分布(Uniform Spreading)
(1)定义
均匀分布(Uniform Spreading)是一种无线局域网(RLAN)所采用的机制,用于总体上使所有设备对频谱实现均匀的负载分布。均匀分布仅限于被宣布为信道规划一部分的可用信道。
所需的扩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这些方式包括控制大量无线局域网设备的网络管理功能,以及单个无线局域网设备中的信道选择功能。
(2)限值
每份已声明的信道规划(见 3.1 条款)应至少利用适用子频段内 60% 的可用频谱。
均匀分布仅限于被声明为信道规划一部分的可用信道。
可用信道不包括因以下任一情况而被排除的信道:
1) 无线局域网(RLAN)预定用于户外的使用场景;
2) 先前在该信道上检测到雷达信号(不可用信道或无法使用的信道);
3) 国家法规的限制;
4) 对于不具备雷达检测能力的无线局域网设备,限制其仅在 5150 兆赫兹至 5250 兆赫兹频段内运行的情况。
每个可用信道的使用概率应大致相等。对于已声明的信道规划中包含标称带宽完全或部分落在 5600 兆赫兹至 5650 兆赫兹频段内信道的无线局域网设备,在初次加电或初次安装时,可将这些信道从可用信道列表中剔除。其他无线局域网设备正在使用的信道也可从可用信道列表中剔除。
二、测试方法
1、测试条件
概括
4.2.6 条款中的合格性要求应仅在正常运行条件下进行验证。
用于测试的信道和信道带宽在 5.3.2 条款中进行了定义。
在测试期间,通过禁用被测设备(UUT)的某些运行功能,可能会使某些测试更便于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被测设备通电,它不会立即启动其正常运行功能,因为它首先必须完成其加电周期(Tpower_up)。因此,被测设备以及测试设置中使用的任何其他设备,都可能配备一种能够在测试期间指示其状态的功能,例如加电模式、正常运行模式、信道检查状态、雷达检测事件等。
被测设备能够按照 5.3.1.2 条款中所述传输测试传输序列。信号发生器能够生成表 D.3 和表 D.4 中定义的任何一种雷达测试信号。
应使用频谱分析仪或等效设备来测量被测设备的总传输时间。
5.4.8.1.3.1 条款至 5.4.8.1.3.3 条款描述了在测量期间要使用的不同测试设置。
雷达测试信号的选择
在动态频率选择(DFS)测试期间使用的雷达测试信号在表 D.3 和表 D.4 中进行了定义。
对于表 D.4 中的每一个可变雷达测试信号,应从表 D.4 给出的范围内选择脉冲宽度、脉冲重复频率的任意组合,以及(如适用)不同脉冲重复频率的数量,并记录在测试报告中。
表 D.4 中给出的雷达测试信号模拟了真实的雷达系统。它们考虑了特定类型雷达的天线旋转速度、天线波束宽度和脉冲重复频率的综合影响。给定的每个脉冲串的脉冲数(PPB)表示在无线局域网(RLAN)设备处,对于雷达的每次扫描,在给定脉冲重复频率下所看到的脉冲数量。
PPB = [{天线波束宽度(度)} × {脉冲重复率(每秒脉冲数,PPS)}] / [{扫描速率(度 / 秒)}]。
表 D.5 为每个雷达测试信号提供了所需的检测概率(Pd)。Pd 表示在规定条件下的最低检测性能水平。因此,Pd 并不代表在实际条件下对任何特定雷达的总体检测概率。
表 D.3 和表 D.4 中给出的脉冲宽度应具有 ±5% 的精度。
与信道可用性检查、使用中监测、信道关闭和非占用期相关的测试(见 5.4.8.2.1.2 条款、5.4.8.2.1.3 条款、5.4.8.2.1.5 条款和 5.4.8.2.1.6 条款)使用单个脉冲串雷达测试信号进行,而与带外信道可用性检查(Off-Channel CAC)相关的测试(见 5.4.8.2.1.4 条款)则使用重复脉冲串雷达测试信号进行(见表 D.4 中的注 4)。
2、测试组网
组网1:设置 A 是一种设置方式,在这种设置中,被测设备(UUT)是一个运行在主机模式下的 RLAN 设备。雷达测试信号被注入到 UUT 中。该设置还包括一个运行在从模式下的 RLAN 设备,该设备与 UUT 相关联。
图 4展示了设置 A 的一个示例。所使用的设置应在测试报告中予以记录。
组网2:设置 B 是一种设置方式,其中被测设备(UUT)为运行在从机模式下的 RLAN 设备,该设备可具备或不具备雷达干扰检测功能。此设置还包括一个运行在主机模式下的 RLAN 设备。雷达测试信号被注入到主设备中。UUT(从机设备)与主设备相关联。
图 5 展示了设置 B 的一个示例。所使用的设置应在测试报告中予以记录。
组网3:被测设备(UUT)是一款运行在从机模式下且具备雷达干扰检测功能的 RLAN 设备。雷达测试信号被注入到从属设备中。该设置还包括一台运行在主模式下的 RLAN 设备。UUT(从属设备)与主设备相关联。
图 6 展示了设置 C 的示例。所使用的设置应在测试报告中予以记录。
3、测试方法(传导法)
附加测试条件
对于带有天线连接器并使用专用外置天线的被测设备(UUT),或者对于带有内置天线但提供了临时天线连接器的被测设备,应采用传导测量的方式。
在对智能天线系统进行动态频率选择(DFS)测试时,应使用功率分配器 / 合成器将所有接收链路(天线输入端)合并到单个测试点。应考虑分配器 / 合成器的插入损耗。
被测设备应配置为在最高发射机输出功率设置下运行。
如果被测设备具有雷达干扰检测功能,按照 5.4.8.1.2 条款选择的、产生雷达测试信号的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功率(除非另有规定),应使被测设备天线连接器处接收到的信号功率电平等于表 D.2 中定义的适用雷达检测阈值电平。
表 D.2 中的参数 G [dBi] 对应于制造商声明的天线组件增益。如果针对此功率设置有多个天线组件,则应使用增益最低的天线组件的增益。
为了测试最坏情况,在波束成形处于激活模式下运行的智能天线系统的波束成形增益 Y 将被忽略。
以下测试程序中使用的雷达测试信号的中心频率应落在被测无线局域网(RLAN)信道的占用信道带宽中心的 80% 范围内。
(1)信道可用性检查
额外测试条件
以下条款定义了验证所选信道 Chr 的信道可用性检查及信道可用性检查时间(Tch_avail_check)的程序,具体是通过确保被测设备(UUT)能够在信道可用性检查时间的开始和结束时刻检测到雷达脉冲来实现。这在图 7 中有所展示。在此期间,被测设备不得在信道 Chr 上进行传输。
应根据 5.3.2 条款确定一个测试信道。该信道指定为 Chr(见 3.2 条款)。为进行测试,应配置被测设备,以确保在信道 Chr 上执行信道可用性检查。
①在信道可用性检查时间开始时进行一次雷达脉冲测试
以下步骤定义了在信道可用性检查时间开始时出现雷达脉冲串的情况下,验证所选信道 Chr 上的雷达检测能力的程序:
a) 按照 5.4.8.1.3.1 条款中描述的设置 A 连接信号发生器和被测设备(UUT)。关闭被测设备的电源。
b) 在时刻 T0 给被测设备通电。T1 表示被测设备完成其加电序列(Tpower_up)并准备好开始进行雷达检测的时刻。预计在时刻 T1 开始在信道 Chr 上进行信道可用性检查,并且预计在不早于 T1 + Tch_avail_check的时刻结束,除非更早检测到雷达测试信号。
如果无法确切知道 T1 或者被测设备未指示 T1,则可能需要额外的验证来确定 T1。
c) 使用表 D.3 中定义的参考测试信号,在信道 Chr 上产生一个单个雷达脉冲串,其电平比 5.4.8.2.1.1 条款中定义的电平高出最多 10 分贝。这个单个脉冲串的雷达测试信号应在时刻 T1 之后的 2 秒内开始。
d) 应记录是否检测到了雷达测试信号。
e) 应记录对被测设备所观察到的时间顺序和行为的时间轨迹或描述。
② 信道可用性检查时间结束时出现雷达脉冲串的测试
以下步骤定义了在信道可用性检查时间结束时出现雷达脉冲串的情况下(见注释),验证所选信道 Chr 上的雷达检测能力的程序。这在图 8 中有所说明。
注释:适用的信道可用性检查时间由表 D.1 给出。
a) 使用 5.4.8.1.3.1 条款中所述的设置 A 连接信号发生器和被测设备(UUT)。关闭被测设备的电源。
b) 在 T0 时刻给被测设备通电。T1 表示被测设备完成其加电序列(Tpower_up)并准备好开始进行雷达检测的时刻。预计在 T1 时刻开始在信道 Chr 上进行信道可用性检查,并且预计在不早于 T1 + Tch_avail_check的时刻结束,除非更早检测到雷达测试信号。
如果无法确切知晓 T1 或者被测设备未对 T1 做出明确指示,可能需要进行额外的验证来确定 T1。
c) 使用表 D.3 中定义的参考测试信号,在信道 Chr 上生成一个单个雷达脉冲串,其电平比 5.4.8.2.1.1 条款中定义的电平高出最多 10 dB。该单个脉冲串的雷达测试信号应在接近最小所需信道可用性检查时间结束时开始,但不得早于 T1 + Tch_avail_check - 2 秒的时刻。
d) 若检测到雷达测试信号,则应进行记录。
e) 应记录所观察到的被测设备的时间顺序及行为的时间轨迹或描述。
③雷达检测阈值(在信道可用性检查期间)
以下不同步骤定义了在信道可用性检查时间内,针对 5600 MHz至 5650 MHz频段以外的信道,验证雷达检测阈值的程序。这在图 9 中有所展示。
a) 使用 5.4.8.1.3.1 条款中所述的设置 A 连接信号发生器和被测设备(UUT)。关闭被测设备的电源。
b) 在 T0 时刻给被测设备通电。T1 表示被测设备完成其加电序列(Tpower_up)并准备好开始进行雷达检测的时刻。预计在 T1 时刻开始对信道 Chr 进行信道可用性检查,并且预计在不早于 T1 + Tch_avail_check的时刻结束,除非更早检测到雷达测试信号。
如果无法确切知晓 T1 或者被测设备未对 T1 做出明确指示,可能需要进行额外的验证来确定 T1。
c) 使用表 D.4 中定义的任意一种雷达测试信号,在信道 Chr 上生成一个单个脉冲串雷达测试信号,其电平为 5.4.8.2.1.1 条款中定义的电平。这个单个脉冲串雷达测试信号可以在适用的信道可用性检查时间内的任何时刻开始。
为缩短测试时间,建议单个脉冲串雷达测试信号在 T1 之后大约 10 秒时开始。
d) 若检测到雷达测试信号,则应进行记录。
e) 步骤 c) 至 d) 应执行 20 次,并且每次应从表 D.4 提供的选项中生成一个不同的雷达测试信号。在选择这 20 个不同的雷达测试信号时,应包括表 D.4 中的雷达测试信号 #1 至 #6,以及在给定范围内的脉冲宽度、脉冲重复频率和不同脉冲重复频率的数量(如适用)的变化情况。所使用的雷达测试信号应记录在报告中。在 20 次测试中,雷达测试信号至少应被检测到 12 次,以便符合表 D.5 中为该频率范围规定的检测概率。
当已声明的信道规划中包括标称带宽完全或部分落在 5600 MHz至 5650 MHz频段内的信道时,应按照以下步骤对该频段内的一个信道进行额外测试。
f) 使用表 D.4 中定义的任意一种雷达测试信号(信号 #3 和 #4 除外),在信道 Chr 上生成一个单个脉冲串雷达测试信号,其电平比 5.4.8.2.1.1 条款中定义的电平高 10 分贝。这个单个脉冲串雷达测试信号可以在适用的信道可用性检查时间内的任何时刻开始。
为缩短测试时间,建议单个脉冲串雷达测试信号在 T1 之后大约 10 秒时开始。
g) 步骤 f) 应执行 20 次,每次应从表 D.4 提供的选项中(信号 #3 和 #4 除外)生成一个不同的雷达测试信号。所使用的雷达测试信号应记录在报告中。在每次测试中都应检测到雷达测试信号,并且应记录这一情况。
④简单定义
这项中包含2个测试项,下面为简化版本
1.Beginning of cac 和 end of cac 是成对的。一个是CAC的起始点,一个是CAC的结束点,中间最长时间间隔是60S,因为该项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测试系统的雷达信号只发射一次,所以最重要的是准确地确定CAC的起始点。确定方法我采用的是在CAC函数中加打印,然后上电开始计时直到出现CAC打印停止计时。这个时间就是开始进行CAC检测的起始时间。需要把该时间提供给测试系统。如果该时间太短,则测试结果是CAC测试检测不到雷达信号,如果太长则会有两种情况,情况A是Beginning cac 和end cac之间的时间间隔不符合规范,情况B则是通道上可能已经有数据传输了,都会造成波形不符合规范的情况。开始CAC检测时通道上没有进行数据传输,检测完后通道可用才可以用于数据传输。
2.end of cac 测试是开始进行CAC的 时间点加60S 发射雷达信号,从频谱仪上看不到到工作通道上的数据传输,这是正确的测试结果。否则测试不成功。
(2)带外CAC模式(Off-Channel CAC)
额外测试条件
将要执行带外CAC 测试的信道应按照第 5.3.2 条的规定进行选择。该信道被指定为 Chr。
在测试过程中,被测设备(UUT)应配置为选择不同于 Chr 的工作信道。在带外CAC时间段内,UUT 不应通过 Chr 进行传输。
①(在带外CAC模式)雷达检测阈值
以下不同步骤定义了在带外信道可用性检查(Off-Channel CAC)期间验证雷达检测阈值的程序。
当已声明的信道规划中包括标称带宽完全或部分落在 5600 MHz至 5650 MHz频段内的信道时,除了在该频段外的一个信道上进行测试外,还应在这些信道中的一个上进行测试。见 5.3.2 条款。
a) 使用 5.4.8.1.3.1 条款中描述的设置 A,连接信号发生器、被测设备(主设备)以及与该被测设备相关联的从设备。
b) 被测设备应按照 5.3.1.2 条款,在(所有)工作信道上传输测试传输序列。
c) 使用表 D.4 中定义的任意一种雷达测试信号,在信道 Chr 上生成一个多脉冲串雷达测试信号,其电平为 5.4.8.2.1.1 条款中定义的电平。所使用的雷达测试信号应记录在报告中。这个多脉冲串雷达测试信号应在 T3 时刻开始,并应持续整个带外信道可用性检查时间(TOff−Channel_CAC),该时间由制造商按照表 D.1 进行声明。对于 5600 MHz至 5650 MHz频段内的信道,不得使用测试信号 #3 和 #4,并且在测试期间的脉冲串间隔时间(BIT)应在 8 分钟至 10 分钟之间变化。对于该频段外的信道,测试期间的脉冲串间隔时间(BIT)应在 45 秒至 60 秒之间变化。
d) 被测设备应在带外信道可用性检查时间结束之前检测到雷达测试信号,并且应记录这一情况。
为了缩短测试时间,一旦被测设备报告检测到雷达测试信号,测试可立即终止。
②检测概率(Pd)
在测试期间禁用信道关闭功能可能会使该测试更易于进行。
对于 5600 兆赫兹至 5650 兆赫兹频段以外的信道,5.4.8.2.1.4.2 条款中的测试足以证明被测设备(UUT)满足表 D.5 中定义的检测概率(Pd)。
当已声明的信道规划中包括标称带宽完全或部分落在 5600 兆赫兹至 5650 兆赫兹频段内的信道时,必须在这些信道中的一个上执行以下步骤中的程序。见 5.3.2 条款。
a) 使用表 D.4 中定义的任意一种雷达测试信号(信号 #3 和 #4 除外),在信道 Chr 上生成一个多脉冲串雷达测试信号,其电平比 5.4.8.2.1.1 条款中定义的电平高 10 分贝。所使用的雷达测试信号应记录在报告中。这个多脉冲串雷达测试信号应在 T3 时刻开始,并应持续整个带外信道可用性检查时间(TOff−Channel_CAC),该时间由制造商按照表 D.1 进行声明。测试期间的脉冲串间隔时间(BIT)应在 8 分钟至 10 分钟之间变化。
b) 应记录在带外信道可用性检查时间结束时,被测设备检测到了多少个脉冲串。为了符合表 D.5 中为该频率范围定义的检测概率,被测设备应检测到的最小脉冲串数量由表 10 给出。
为了缩短测试时间,一旦被测设备(UUT)报告完成了所需的最小数量的突发检测,测试就可以立即终止。
图 10 提供了一个在离线信道 CAC 测试期间检测到雷达信号时被测设备(UUT)的时序示例。
③简单定义
off-channel cac功能测试的是当前操作通道之外的其他通道上是否检测到雷达信号,如果该通道上不能检测到雷达信号则该通道会被标记为可用通道,如果检测到了雷达信号该通道被标记可用通道。该测试的意义不大,因为在空闲通道上测试雷达信号,从频谱仪上只能看出雷达信号,无法确定测试设备是否检测到雷达信号,频谱仪的波形只能确定测试时频谱仪是测到了雷达信号。该项测试貌似也是可选的。
(3)在线监测(In-Service Monitoring)
①测试步骤
以下步骤定义了在使用中监测(In-Service Monitoring)期间验证使用中监测功能以及雷达检测阈值的程序。
将用于进行使用中监测测试的信道应按照 5.3.2 条款进行选择。这个被指定为 Chr 的信道是一个工作信道。
a) 当被测设备(UUT)是主设备时,应使用一个与该主设备关联的从设备。使用 5.4.8.1.3.1 条款中描述的设置 A 连接信号发生器和被测设备。
当被测设备是具有雷达干扰检测功能的从设备时,该被测设备应与一个主设备建立关联。使用 5.4.8.1.3.3 条款中描述的设置 C 连接信号发生器和被测设备。
b) 被测设备应按照 5.3.1.2 条款在所选信道 Chr 上传输测试传输序列。在信道 Chr 上进行测试时,允许设备在其他相邻或不相邻的工作信道上同时进行传输。
c) 在特定时刻 T0,使用表 D.4 中定义的雷达测试信号 #1,并按照 5.4.8.2.1.1 条款中定义的电平,在信道 Chr 上生成一个单个脉冲串雷达测试信号。T1 表示该雷达脉冲串的结束时刻。
d) 若检测到雷达测试信号,则应进行记录。
e) 步骤 b) 至步骤 d) 应执行 20 次,每次应从表 D.4 提供的相应范围内为脉冲宽度和脉冲重复频率选择一个随机值。对于表 D.4 中提供的雷达测试信号 #5 和雷达测试信号 #6,脉冲重复频率(PRF)值的数量应在 2 个或 3 个之间变化。在 20 次测试中,雷达测试信号至少应被检测到 12 次,以便符合表 D.5 中规定的检测概率。
f) 对于表 D.4 中定义的每个雷达测试信号,应按照 5.4.8.1.2 条款中的描述重复步骤 b) 至步骤 e)。
图 11 给出了在使用中监测期间检测到雷达信号时,被测设备的时间安排示例。
②简单定义
In-Service monitoring 是对可操作的通道进行实时监控。当某个可操作的通道上开始进行数据传输时,该监控就会启动。在T0时刻发射雷达信号,如果测试设备能检测到雷达信号,则数据传输会停止。在传输停止前,Master设备会通知Slave设备停止在该通道传输数据,这段时间叫做 Channel Move Time。
(4)信道关闭(Channel Shutdown)非占用周期(Non-Occupancy Period)
①测试步骤
以下步骤定义了验证信道关闭流程,并确定信道关闭传输时间、信道切换时间以及非占用期的程序。这在图 12 中有所说明。
将用于进行这些测试的信道应按照 5.3.2 条款进行选择。这个被指定为 Chr 的信道是一个工作信道。
a) 当被测设备(UUT)是主设备时,应使用一个与该主设备关联的从设备。应使用 5.4.8.1.3.1 条款中描述的设置 A 连接信号发生器和被测设备。
当被测设备是从设备(无论是否具有雷达干扰检测功能)时,该被测设备应与一个主设备建立关联。应使用 5.4.8.1.3.2 条款中描述的设置 B 连接信号发生器和被测设备。
在这两种情况下,均假定主设备中用于满足均匀扩展要求的信道选择机制已禁用。
b) 被测设备应按照 5.3.1.2 条款在所选信道 Chr 上传输测试传输序列。在信道 Chr 上进行测试时,允许设备在其他相邻或不相邻的工作信道上同时进行传输。
c) 在特定时刻 T0,使用表 D.3 中定义的参考动态频率选择(DFS)测试信号,并在所选信道上以比 5.4.8.2.1.1 条款中定义的电平高出最多 10 分贝的电平,在信道 Chr 上生成一个单个脉冲串测试信号。T1 表示该雷达脉冲串的结束时刻。
d) 应在时刻 T1 之后,对被测设备在所选信道 Chr 上的传输情况进行观察,观察时长应大于或等于表 D.1 中定义的信道切换时间。应将在信道切换时间内被测设备在信道 Chr 上的所有传输的总时长(信道关闭传输时间)与表 D.1 中定义的限值进行比较。对于能够在多个(相邻或不相邻)工作信道上同时进行传输的设备,允许该设备继续在其他工作信道(与信道 Chr 不同)上进行传输。
被测设备所有传输的总时长不包括被测设备传输之间的静默期。
e) T2 表示被测设备停止在信道 Chr 上的所有传输的时刻。应测量 T1 和 T2 之间的时间差。应记录该值(信道切换时间),并与表 D.1 中定义的限值进行比较。
f) 在时刻 T2 之后,应在等于非占用期(T3 - T2)的时间段内观察所选信道 Chr,以验证被测设备不会在该信道上恢复任何传输。
g) 当被测设备是具有雷达干扰检测功能的从设备时,应按照 5.4.8.1.3.3 条款中描述的设置 C 将信号发生器连接到被测设备,并重复步骤 b) 至步骤 f)。另见表 D.2 中的注 2。
②简单定义
channel shutdown该功能为In-Service monitoring功能 检测到雷达信号后的过程。当测试设备在操作通道检测到雷达信号后,Master设备应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Channel Move time)告知所有与之associated的从设备停止在该通道上的数据传输。
non-occupancy period功能是操作的通道在channel shutdown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恢复数据传输,这段时间就是所谓的“非占用期”。
有疑问可留言,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