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左耳听风》
从今年开始,打算给自己定一下在看完书后整理成博客的计划。以往很多看完的书仅仅停留在看完,再回顾的时候总感觉已经不甚清晰了,希望能坚持下去。
《左耳听风》是今年我看完的第一本书,内容针对的是程序员的成长和职业发展问题。说是书,但是相比较那种高度体系化的书籍,本书看上去更像是文章的合集。不同章节之间会有一些交叉,书的内容涵盖程序员成长的方方面面,但因此也会显得比较零散。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本书,选取的也基本都是和自己有实际交叉的章节。下面来谈谈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内容。
当然,以下内容是我读完后,针对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点进行了梳理和重新总结归纳的,和原文并不完全相符。有条件还是推荐去看原书。
非技术层面,个人感觉比较深的有两点:
- 如何面临人生的选择
- 选择是有代价的,不选择也有
- 每天问自己,是否认可自己当前的工作,现在做的事情是否让自己有值得期待的感觉
- 如何看待中年危机
- 不要满足于廉价劳动力、做好战略储备
- 做自己能做的,“正确”的事情
- 什么是正确的?
- 能给自己和公司带来长远收益
- 能让自己有本质上的成长
- 能提高效率、解放生产力
- 怎样做正确的时间?
- 做选择时候,多关注自己得到了什么,时间本身是拿来投资的
- 简化和自动化自己的工作,用通用技术解决一类问题
- 让工作有思想和脉络,避免拼凑
- 什么是正确的?
技术层面,在谈到技术竞争力的跃迁时候,作者认为技术人员在获取外部信息、内化为自身技能:
- 认知:对应获取信息环节,信息在这一步是零散化的
- 知识:对应知识梳理环节,认知在这一步变为体系化,成为网状的知识
- 技能:对应实践环节,依据知识进行实践
不难看出这三个层次实际上是递进关系的,而作者认为,实现上述的转化,每一步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关键就在于从业者的智商和耐心,而其中耐心尤为重要。
如何实现技术力跃迁方面,作者也提到了4个方面,前3个方面和技术层次一一对应,最后一个层面则可以归结为自我管理,总结如下:
- 认知:掌握优质的高信息密度渠道
- 掌握优质化的信息来源(这里优质主要指比较前沿和信息密度比较高的属于优质信息,例如一些开发语言的文档、大神的博客、在国外一些论坛上的交流)
- 重视英语的价值
- 找到可持续学习的方法(这里我个人理解是从获取信息输入以及对信息总结和提炼形成一套固定的pipeline,比如定期汇总不同渠道的信息、标记和定期阅读优秀的文章以及进行整理等等)
- 碎片化学习无法代替系统学习(比较重要的一点,毕竟这个时代时间是高度碎片化的,很多人也很喜欢利用碎片化时间是学习,但是相对的,长期碎片化学习会破坏人的专注能力和思维的连贯性,也不利于系统化思维的养成)
- 知识:碎片化的知识体系化
- 要形成技能树,构建知识网络
- 要形成方法套路,找到固定程式
- 强调主动学习,总结归纳和输出(这里的两点都要注意,1个是主动学习,即相较于被动式地接收信息,要主动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思考信息中的观点;2是归纳和输出,相较于简单的进行记录,对知识进行再次的体系化、甚至记录下来输出成文章讲给别人听,带来的记忆是更深刻的)
- 强调深度学习,抽出大片时间(参考上文碎片化学习部分)
- 强调高效学习,包括但不限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原理、注重高层次的归纳和总结
- 技能:我个人认为,这里其实更应该侧重于怎么样实现从知识到技能的内化的,不过书里关于这块写的不多,也可能我忽略了,书里提到的是以下两点
- 避免机械化重复性劳动,核心是精简+效率的提升,作者非常倡导自动化,倡导用某个思路解决一类问题
- 允许犯错,但不能是同一个错误,汲取经验+成长
- 领导力:这里的领导力其实指的不是你带多少人、怎么样当好一个领导,而是指作为技术人员,在团队内领跑的能力,这个能力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自己的定位、要求,以及自我的管理上
- 认识自己的特长和天赋、认识自己的兴趣和事业(简单来说,找准属于自己的赛道,擅长做的和喜欢的)
- 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良好的方法(思考、总结等良好习惯,时间管理,沟通技能灯)
- 勤奋和执着
最后是一些技术人员常见的问题,个人选取以下几点:
- 如何看待技术的更新?
- 警惕将技术绑定在公司或者某个特定平台上
- 了解原理、本质和设计思想:编程范式、代码重构、软件设计、计算机系统原理、领域驱动设计和工程设计,因为这些决定了你掌握和适应新技术的快慢
- 非专业技术需要学习到什么程度?
- 重点掌握发展的趋势和脉络,因为技术的发展史根植于历史而不是空想
- 技术应该选择深度还是广度?
- 技术是立体和系统的,因此其深入必然涉及到广度问题。可以说广度是深度的副产品。
- 如何跟得上技术迭代?
- 首先是要参考技术更新部分,即掌握基础知识,因为基础知识决定了学习能力
- 其次是要多交流和讨论,特别是英文社区的,了解技术发展的动向
- 做技术选型的时候要关注哪些方面?
- 是否有大公司使用
- 是否有杀手级应用
- 社区的热度
- 是否有其他人在为这个技术做贡献
- 全球招聘的岗位数量和信息,关键是需要大量时间去做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