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尧图网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锐评 > 内涵建设的随想

内涵建设的随想

2024/11/30 12:33:52 来源:https://blog.csdn.net/smalldogli/article/details/140484528  浏览:    关键词:内涵建设的随想

欧洲的小国瑞士,以国家小钱财多著称,是标准的被打劫对象,但奇怪的是它已经有近二百多年的太平日子了,其间无论是法国的拿破仑还是德国的希特勒,都似乎对它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

很简单,瑞士人公开宣称,我们国家里任何地方都有三样设施——酒馆、咖啡店、射击场。每一个想入侵瑞士的国家随时都可以,只是至少要扔下二百万具的尸体!

这是瑞士人长期坚持的结果,也是每个瑞士人融入骨髓的理念。

在理性的领域里,面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等形而上学问题,要么去求助心理医生,要么就没有答案了。 形而上学走不通,形而上学的问题都没有答案。记住这一句话就够了。 形而上学的任务,是用理性思维去研究世界本质等“大问题”。 形而上学走不通,也就是说,理性不可能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有没有终极真理”“终极真理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大问题。硬要回答,答案一定是独断论的,或者在推理上有错误。 形而上学家们研究了好几百年,就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实际上,所有的形而上学都会陷入无法证明自身的困境。其实我们追求的内涵建设也是这样一个始终无法证明自身的内容,我们必须有清楚的认识,才能真正了解文化建设、内涵建设的真正的意义,让其为我所用。

钱缪说教育是一种道而非术,术的目的比较低。要使战争胜利,这就有战术,至于为什么要有这场战争,目的何在这就是道。若没有先决的道,专来讲次要的术,则科学上的一切发明,虽也都是真理,可以被各种人利用,只可称为小道。

道有正邪之分,盗亦有道。中国文化重道不重术,西方文化似乎有些重术不重道。而内涵建设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道是有些相近之处的。

正像后来功业盖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告诫太子李治所说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任何企业都可以找最强的竞争对手打,但有一个对手你是打不过的,那就是趋势。趋势一旦爆发,就不会是一种线性的发展。它会积蓄力量于无形,最后突然爆发出雪崩效应。任何不愿意改变的力量都会在雪崩面前被毁灭,被市场边缘化。所以说所有的内涵建设都不要违逆于时代趋势。

阿里巴巴十周年总结,曾鸣有一个感悟:阿里的战略是总结比较好的东西,然后提炼出来作为战略,而后再通过战略的确定来放大、同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有了这样的认识,战略就不会太纠结。曾鸣说:“大家对大淘宝的理解不一样,没关系,先做,等到理解统一后,就该是成为哈佛商业案例的时候了。”

结果正义听上去很美好,但是不具有可操作性。唯一能控制、能操作的,只有程序正义。贯彻程序正义,是要人们事先制定一套尽量完善的规则,用这个规则去维护社会秩序。这规则当然会有漏洞,但也总比没有规则、人人都乱来要好。

宋朝制度在避免武将政变、宦官专权方面做得很好。明清吸收了宋朝的经验,因此明清两朝也是一样,有大权在握的宦官、权臣,但这些宦官和权臣都不能威胁皇权,只要皇帝一皱眉头,他们立刻灰飞烟灭。唐朝宦官可以随意废立皇帝的事,再也没有发生过。因此我们可以说,宋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次进步,让中国的君主制度更加稳定了。“冗兵”“冗官”“冗费”,用低效率拖了国家的后腿。这还不算,随着科举制度的日渐完善和发展,宋朝的统治者们又面临一个新问题:党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内涵,我们必须明确其优劣点,才能为我所用

----------以下是内涵的点滴(可忽略)-----------------------

哲学天然是为辩论服务的,哲学天然是为弱者服务的,哲学天然是怀疑的。

休谟把一切都毁了。

首先科学的基础岌岌可危。

科学研究的前提是,世间万物必须存在着某种普遍规律。我们必须相信,牛津大学那只掉在地上的苹果,和千万年中掉到地上的无数苹果之间的运动规律是相同的。这才能去研究力学。

但休谟会问,科学家凭什么认为世间存在普遍规律?万有引力万有引力,牛顿认为万物都有引力,他说这话有来自经验的证据吗?万一没有呢?

假如我们真认同了休谟,那就麻烦了。我们做科学实验还有什么意义呢?科学家们比较两个实验的数据,不管这两个实验条件有多像,其实也不过是在比较两个毫无关系的偶然事件,那怎么可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呢?

然后,休谟把哲学也给毁了。

理性主义已经被驳斥成独断论了,还剩一个经验主义。可经验主义吃饭的家伙是归纳法,这回也被休谟给整没了。

莱布尼茨曾经批评经验主义者说,人和禽兽的区别就是,人能得出必然命题;禽兽只有纯粹的联想,只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未来还总能发生。

休谟要听了这话,肯定会反驳说:你错了,我和禽兽不一样,我认为过去发生的事情,在未来不会发生。

休谟有一句名言,说你怎么知道明天的太阳会照样升起。对休谟不屑一顾的人,把这句话当作休谟白日做梦的笑话。而对于被休谟说服了的人,这句话代表的是休谟结论的可怕结果。

在康德以前,哲学家大部分都是业余的。因为那时的大学里还没有单独的哲学系,哲学都是在神学系的神学课上教授的。

休谟也是业余哲学家。他的正经工作是公务员,此外还是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写了本《英国史》。写过《罗马帝国兴亡史》的大历史学家吉本就说过自己深受休谟的影响。

休谟以一种贵族式的悠闲姿态说,哲学对他只是一种个人爱好,业余时间玩玩而已。可是他这一随便玩玩,就把整个哲学都玩进去了。

哲学家们不得不承认休谟的结论在逻辑上是正确的,但仅凭常识就知道这结论是荒谬的。这说明了什么?这只能说明哲学的荒谬。

哲学的一切都是从怀疑开始的。

合则留,不合则去。留则同舟共济,鼎力相助;去则好自为之,求个问心无愧。这是儒家孔孟先师的信仰。

梁启超是次讲演之末,几乎是大声疾呼了:“诸君啊,你千万不要以为得些片断的知识就算是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地告诉你罢: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你不信吗?

蒲松龄一生可用“读书、考试、教书、写书”八字总结,怎样从如此简单普通的生活中挖掘闪光点?

“终生磨一书”是蒲松龄的闪光点。《聊斋志异》写作历时将近半个世纪,耗尽其毕生精力,“幻由人作。”

只有做人成功了,做事才能成功。“宁可上前一步死,绝不退后半步生。”

中国IT(信息技术)企业“教父”柳传志写了一封内部信。在信中,他重点强调了联想要建立“发动机文化”,意思是最高管理层是大发动机,而子公司的领导、职能部门的领导是同步的“小发动机”。在大发动机的带动下,小发动机不断成长,输送人才,同时也为自己争取到更大的发展平台。

然而,立即有人写文章怀疑柳传志的“发动机论”:目前的85后、90后的梦想是当一个U盘,把自己装满。“不管老大们怎么变,我们只要把U盘换成移动硬盘,再不行升级为云盘就可以全部搞掂。但是您老千万别让我们当什么发动机,因为怎么生存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哪怕有半点不爽想找个没人没车没工作,但是有Wi-Fi(无线上网技术)的地方发半年呆,立马拔盘闪人也是我们自己的事。”

其实,无论是发动机还是U盘,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为他们是市场的主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就相当于抓住了市场的主流。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公司希望每个人都是发动机,是创新的发动机,是能够激励其他人热情工作的发动机。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U盘,吸取知识、积累经验。俗话说得好:技不压身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网络”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809451989@qq.com,投稿邮箱:809451989@qq.com